分享更多
字体:

警惕奢侈品畸形消费:奢华生活长不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14:5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核心提示:

  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奢侈品热销的背后,不仅暗藏腐败,而且反映一些人畸形的消费心理。事实上,随着奢侈品的日益受热捧,众多社会病也暴露无遗。

  一个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家中竟有数十个高档LV包、郭美美因在网上炫耀标价16.8万元的爱马仕包,瞬间成为名人,还引起人们对慈善机构长时间的质疑……他们的不同点是,前者是腐败,后者是炫耀,共同点则与奢侈品有关。

  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并有望在近几年内超越日本。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也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奢侈品消费大市场,奢侈品消费能力惊人。

  专家指出,奢侈品受热捧的背后,暗藏着腐败,也折射出人们盲目的崇富心理和畸形的炫富观念,把奢侈品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畸形消费:奢侈品受热捧

  夜幕降临,杭州大厦灯火通明,在这个一提起奢侈品很多人就会想到的地方,广场上停满各地牌照的宝马、奔驰、法拉利等豪车,他们一下车就直往B座走去。

  Celine、Burberry、Ferragamo等一系列大品牌,在灯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在登喜路专卖店内,3位年轻女子正陪着一位小伙子选购打火机。只见小伙子随手拿起一款6500元的打火机,熟练地一轮,火立即点着。女孩哈哈大笑,小伙子洋洋自得,立刻买下,还配了一瓶专用油和打火石,总计6600元。

  这样的场景,在杭州大厦不时可见。

  杭州奢侈品市场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

  1999年,HUGO BOSS在杭州国大临街开出第一家专卖店,首次让杭州人见识了什么才是奢侈品。2004年,随着LV的到来,杭州奢侈品市场就像火山般爆发:杭州大厦店专柜开柜4小时,就创下超过40万元的惊人业绩。随后,香奈儿、爱马仕和阿玛尼等一系列大品牌相继跟风而至。

  如今,杭州奢侈品市场依然高烧不退。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国内能见到的大多数国际奢侈品品牌,均已登陆杭城,且大多专卖店的销售额在全国排名前列。

  不过,在杭州,奢侈品购买者也并非都是有钱人。

  刚毕业两年、在外贸公司工作的陈小姐,月薪4000多元。她看到身边不少女同事都买LV等名牌包,也咬紧牙关买下标价12000元的LV小提包。为此,她整个夏天都没买新衣服,天天在公司吃快餐,需要AA制的朋友聚会也不去了。尽管如此,她感觉还是很划得来,“因为背着包走在路上很有档次,吸人眼球。”

  陈小姐说,像她这样用薪水买奢侈品的人不在少数,因为在她们眼里,奢侈品已成为身份的象征和交友的资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或进入“同一个圈子”。

  (责任编辑:林秀敏)

  

   虚荣作祟:沦为浮华奴隶

  除了年轻人,奢侈品也在渗透官场,由此产生各种腐败。

  今年4月,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党委副书记、主任戴国森因受贿被立案审查时,查案部门从其家中搜出10多本房产证、大量虫草及数十个高档LV包,被网友戏称为“戴包包”。

  无独有偶,重庆沙区征地办官员丁萌家中,办案人员更是搜出了200余双名牌皮鞋,100多件名牌衣裤,全部都是Armani、Versace、Coach这样的世界顶级品牌,并因此被称为“时尚贪官”……

  有调查发现,结果表明,官员收受的礼单中,轿车与房子等都已被“小件奢侈品”击败。

  对此,有个奢侈品经销商说,时代在变化,现在大家实在想不出一种彼此认可、能保值,同时对送礼者和被送礼者的品位都褒奖的东西。想来想去,奢侈品似乎是现阶段的理想选择。

  “每年春节期间是生意最好的时候。”那个经销商说,一般购买者和特殊买家的买法不太相同。一般购买者,都会精心挑选。特殊买家则将商品按照价格分等级,每一级买几个,包装要精致,价格标签要醒目,数好数量,直接交钱走人。

  奢侈品作为精益求精的一种商品,本身的确与众不同。在国外,奢侈品商家热爱的买家应该拥有财富、社会地位、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多重条件,但在国内走了样。

  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婷分析认为,爱马仕的形象在中国成为爱慕虚荣的象征,是因为一些人消费心态的扭曲和财富来源的不明。在中国,有太多富二代、官二代、郭美美、煤老板、油老板这样的暴富者,他们疯狂地消费奢侈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事实上,很多买奢侈品的人带有很强的盲目性。曾在奢侈品专卖店工作多年的小周说,买奢侈品的人有没有文化,懂不懂奢侈品一看他的举止便知。一次,小周遇到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一位老板来购物,“问他买什么,他说买名牌呗。那买路易威登吗?他摇了摇头,很坚定地说,不要路易威登,我要LV。”而事实上路易威登就是LV的中文名。

  (责任编辑:林秀敏)

  

  回归本质:高品位不在价

  奢侈品让年轻人沦为“奴隶”,让官员沦为阶下囚……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不少人都把奢侈品看作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事实上,在真正的富人眼中,物质的上奢华绝非他们的追求,而是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2008年6月,世界最为富有的人之一比尔·盖茨,宣布退出微软日常运营业务后,人们都以为他会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而让人未曾想到是,他在慈善领域震惊了全世界。在一些富人的聚会上,他们讨论的主题不是享受余生,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做慈善”。

  对此,不少网友认为,一些先富起来的发达国家的富人已是如此,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不少落后地区急需得到资助,却很少能看到类似的新闻,更多的只是“富二代”、“官二代”驾着豪车横冲直撞;官员下马后,查出大量的奢侈品……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在其《奢侈病》一书中写道:无节制的奢侈挥霍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消费选择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相反,无节制的挥霍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苦恼。

  也有专家对此担忧。他们认为,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即便再多,大把大把地挥洒也会心疼;而那些“来得容易”的钱,动辄一掷万金才会那样“潇洒”。奢侈品本身无罪,因富有而适当高消费的行为也无可厚非,但是靠什么富有、拿谁的钱高消费,却能撩拨每个人的神经。不患寡、患不均,不仇富、但仇腐。

  当前,歪曲的价值观,助推奢侈品的不理性消费。在他们心中,穿金戴钻才能体现其价值。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幸福不是物质上的获取,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收获精神上的快乐,这才是最大财富。

  只有扭转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让奢侈品恢复其应有的文化内涵。更何况,即使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也远不是处处富足、人人无忧。

  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陈兴良:奢侈品销量大增,与官员腐败、老板暴富及人们相互攀比等多方面原因有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奢侈品消费问题也必须进一步引起重视。因此,不仅要加大正面宣传,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引导全社会提倡形成节俭、廉洁之风,不要盲目攀比,而且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不让奢侈品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