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台湾电影:又一次浪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8 01:1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第48届金马奖被很多人誉为十年来最好的一届,台湾的新锐电影人也迎来了收获时节,台湾电影可否借此复兴?

  木卫二

  将于11月26日颁奖的第48届金马奖,被很多人誉为十年来最好的一届。入围名单已于10月4日在台北揭晓,在最佳影片(剧情片)的提名上,《赛德克·巴莱》是本土票房巨制,《让子弹飞》是去年大陆票房冠军,香港的《桃姐》刚在威尼斯拿下影后,《钢的琴》更被称为2011年华语片口碑最佳,就连《到阜阳六百里》也是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得主。综合来看,本届金马奖集齐了过去一年内的优秀华语片,兼顾了艺术主导、票房为辅的追求。

  除了一致的叫好声,台湾的新锐电影人也迎来了收获时节。不管《赛德克·巴莱》事后如何盖棺定论,要在5年前,魏德圣估计都不敢想象电影能拍完,还分成了上下两集上映,享受顶级待遇。与魏德圣相比,入围最佳新导演的九把刀才是2011年的风头人物,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下称《那些年》)在港台两地创下票房奇迹,一时无两。作为又一名侯孝贤系的新晋导演,姚宏易也交出了精美的纪录片《金城小子》,令人叹为观止。

  面对自《海角七号》2008年引领台湾电影复兴浪潮开始的这批新人跟新作,有很多评论人士提醒说,抛开市场表现,应该谨慎一点看待其艺术上的成就。但有个事实不容置疑,台湾的电影市场确实在好转,创作者和观众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互动机制。2009年,台片表现有所起伏,只冒出来《不能没有你》这样的小片。但在2010年和2011年,台湾收获了《艋舺》和《那些年》。眼下,这一批新锐导演不仅在台湾站稳了脚跟,钮承泽、林书宇、陈正道等人已经成功登陆,魏德圣和九把刀等人也不甘落后,他们都把目光瞄准更为广阔的大陆市场。

  踟蹰时代的完结

  从谱系力量来说,魏德圣和钮承泽是这一批导演中最受关注的。魏德圣系出杨德昌,师承教诲,心怀电影梦,一番机缘巧合,他创造了《海角七号》的票房奇迹。然而,魏德圣一心想拍的却是《赛德克·巴莱》这部本土大片。有了吴宇森等人的支援,耗资7亿新台币,他终于实践成功,片中看得见好莱坞的许多影响。不过,《赛德克·巴莱》也给魏德圣敲响了警钟,台湾尚没有健全的电影工业体系,一味追求这种大片大制作,势必会过度消耗自身实力——其效果就好比艰难的攻城战,并不是立足本土的创作捷径。否则,魏德圣的另一偶像李安也不用立足好莱坞,偶尔回岛选材取景。好在魏德圣有一特点,他懂得因地制宜。不管外头的人怎么说,他清楚现在的台湾观众想看什么,讨巧也好,小聪明也罢,熬过这三五年,他完全可以在台湾电影史上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

  钮承泽一路从台湾新电影时代摸爬滚打过来,接演过侯孝贤的片子,后来却一度沉沦自弃,到2000年前后,他靠偶像剧复出,又呈上自传性质的伪纪录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重返电影圈。他的方法是把自己脱得干干净净,终于用真诚换来了观众的回报。《艋舺》是脱胎自类型片的本土尝试,或许有各种缺陷缺点,但是华彩的动作戏和几个人物的刻画令人难忘。有了《艋舺》的票房成功,他又联手华谊,准备一部更加通俗的《爱》(LOVE)。钮承泽是一名擅长发现跟总结的导演,他能适应不同方式的创作,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或许还可以说,钮承泽的创作方式是寻找“道道道”,先是台湾电影圈的辛酸内幕,再是80年代被浪漫化的台北黑帮,现在则是两地合拍的继续涉水。

  刚推出新作《星空》的林书宇也不应遗漏,这是一名态度严谨的创作者,经得起时间和孤独寂寞的考验。他想拍摄《海巡尖兵》的长片版本,无奈内容黑暗,时机不成熟。2008年的《九降风》,一扫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片的残渣余孽。电影凸显时代感,少年性格各不相同,友情的破裂逐一切中大环境的变化。《九降风》之后,林书宇去做《艋舺》的副导演,名为练手帮忙。虽然林书宇和钮承泽的电影风格有所差别,但在拍摄电影时互相帮助,这就构成了所谓“后新电影”和“新新浪潮”的一个先决条件,即团队和派系性质。再到《星空》,抛开几米绘本的花花绿绿不说,《星空》里的林书宇依然保存了自我,比如他的电影致敬和迷影情怀,上阿里山一段更是拍得效果绝妙,给大陆观众带来了少见的观赏体验。

  毫无疑问,如果不提九把刀,那会是一个更大的错漏。跟多数新导演不同,他以网络作家的跨界身份进入电影圈。没看过《那些年》的大陆观众大概会觉得,影片不过是青春情感的泛滥,再不然,九把刀就是狗屎运。但跟多数新导演一样,他的创作经历并不顺利,不曾有天上掉馅饼的好运气。事实上,九把刀拍过商业短片,不成功。他编剧的《杀手欧阳盆栽》,也不算太成功。一直到台湾和香港上映,其实也没有几个人看好他。

  跟台湾新电影或者现在这批新导演的作品一样,《那些年》是一部高度忠于自我的电影,至少在情感上,它投入了太多太多,远不是小清新电影所可以比拟的。九把刀以自传的口吻,开讲这一代人的青春往事。影片幽默诙谐,结局出人意外。中间引用并调侃《艋舺》的著名台词,再一次反映了这批新导演的内部互动。

  回看2010年,张作骥凭《当爱来的时候》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这是张作骥的个人成功,同时也宣告了台湾电影踯躅时代的完结。张作骥成名于上世纪90年代,他晚于蔡明亮,又要先于这批新导演。应该说,他所处的年代是台湾电影最糟糕的时间阶段,他本人也经历了拍摄《蝴蝶》的痛苦。以此为界限,台湾导演的辈分就清晰可分,所以说,2011年金马奖是这批新导演的收获时机,实不为过。

  兼顾票房口碑的新导演

  当林育贤从纪录片《翻滚吧!男孩》转向了剧情片创作,2011年,他又交出了以哥哥林育信为原型的剧情片《翻滚吧!阿信》,与此同时,一直低调躲在幕后的姚宏易,却从剧情片《爱丽丝的镜子》转向了纪录片《金城小子》。看似相反的创作轨迹,却折射出了台湾新导演的另一特点:比起前辈,他们能兼顾票房口碑,更能尝试跨地域、多类型的电影创作。林育贤和姚宏易均出道于2000年后,却又成名在2008年前。严格说来,他们已经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导演。这批较早拍片,但又没赶上票房狂潮的导演还包括演员转行导演的戴立忍、引领同片潮流的陈正道和周美玲、拍摄了《阳阳》的郑有杰等人。有时候,出于年份编排的方便以及拍摄长片在三部以内的考量标准,他们也被放入到台湾新导演的范畴当中。但是,如果再放宽到陈怀恩、郑文堂等这批人,他们有着更多的经验和阅历,就实在不能充数了。

  如今,以怪取胜的钟孟宏也用《第四张画》打出了名气,在这批人当中,他的风格确实独树一帜。拍摄了《囧男孩》的杨雅喆正在开拍新片,何等气象,尚待观察。其他台湾新导演还包括《父后七日》的刘梓洁、《听说》的郑芬芬、《一页台北》的陈骏霖、《台北星期天》的何蔚庭、《有一天》的侯季然、《第36个故事》的萧雅全……一直到2011年,且不管电影质量如何,还有拍摄《命运化妆师》的连奕琦、《杀手欧阳盆栽》的李丰博……这些名字都值得一一细说,无奈工程太过浩大。

  在过去三年,台湾冒出了如此多的新人新作,他们谈成长,讲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再不然是关心周围的一切,思考何为台湾、何为未来。可以说,自1982年开始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以后,台湾从未出现过这样一个创作集中爆发的时期,用西方人的说法,叫“黄金时代”。尽管还有争论不休,尽管烟雾还未散去,尽管领军人物尚未成型——或者说,这场运动已经不需要旗手和领袖,但是,他们正与这个时代同行,不断充实和拓深华语电影的创作,而与台湾新导演同行的我们,正是最佳的见证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