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面之精气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8 01:2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内有筋骨绕指柔,浓妆淡抹总相宜

  请静下心来,根据自己吃面的经验慢慢回想,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触:一碗面,味道重的,面条宽些;味道轻的,面条细些,北方的面宽一些,南方的面细一些,而这恰好与北方人吃盐重,南方人吃盐轻对应了起来,回想到这里,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触,人在饮食上体现出的智慧是需要有好的食材、食物来配合的,面就是一种极好的食物,面团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人们发挥着无穷的想象力,将面团变身——条、片、线、粒、鱼、耳朵,创造出种种招人喜欢的“面”。

  面是吃不腻的,吃面的时候,很少听说吃面吃腻了,顶多是吃撑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什么人们吃面吃不腻呢?这是因为面的“本味”是非常平和的,同时又能滋养人们的身体,所以久吃不厌。何为面的“本味”?曰:面的“甘味”和“面香”。面条进入口腔,在咀嚼的过程中,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人们感觉到甜味。同时,面条在口腔咀嚼时经由鼻腔的作用,能够感受到面条的香味,这也是面条的一种本味。很多时候,一份清汤面配上些小菜,人们同样吃得津津有味,这就说明面的“本味”的重要性。面条中各种配料的加入是一种提升,而非喧宾夺主。很多时候,人们舍本逐末,如果面没了本味,我们吃到的恐怕就不是一碗地道的面了。

  在中国饮食文化上有“甘受和,白受彩”的理论,其意为只有“甘味”才能调和百味,烹饪其实是一个“调和”的过程。面有“甘味”,所以,面条配以麻辣、酸辣、咸鲜、酸甜等多种味型才不显突兀。正是这种“本味”的浑然天成,味淡持久,无为而治,人们才不会因每日食面而心生厌恶,完全没有吃“腻”的感觉,看来我们的先人深谙饮食之道!

  “和”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烹饪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五味调和”这一文化因子在各种面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面和料的调和——面、料、汤不同质感的混搭。其次是料本身的调和,所谓料的调和是指“酸”、“甜”、“苦”、“辣”、“咸”的不同组合。以辣为例,可以是咸辣、麻辣、香辣、酸辣,各种搭配使人的味觉有一种层次之感,是一次丰富的味蕾体验,一碗好面浓缩了中国饮食思想的精华。人们通常会说“××面很不错,尤其是它的料”,真是记住了面,也记住了料,体现出二者的不可或缺性。

  面之“和”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表现在“吃面时喝面汤”的做法上,这种饮食上追求身体和谐的养生观念,易于操作又深入人心,吃完面喝碗面汤才能真正体会到吃面的舒坦!这种看似很不起眼的饮食习惯,实质上蕴含了深厚的传统饮食养生的理念,展现出民间的智慧。原来在中国传统饮食上有“原汤化原食”的理论,“化”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讲,煮淀粉类食物时,其表面的淀粉会散落到汤中,当加热到100摄氏度时,淀粉颗粒会分解成糊精,而且面汤中含有消化酶,在煮的过程中不会被破坏,可帮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汤可以帮助减少积食。

  “化”除了有“助消化”的含义,更有将淀粉类食物的营养融入汤中之意。面粉中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很丰富,在煮食过程中,B族维生素会融到汤里。有报道称,溶解在汤里的水溶性维生素可占原食物的50%,因而喝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面食在烹调过程中流失的维生素。

  面需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烹饪,只有充分领悟到面条那种柔中带刚,收放自如的品质,各种滋味的配合呈现出的和谐之美,才能制作出面的真味,正如苏州“同得兴”面馆楹联写到的那样“汤中品咸淡,熬去浮华得真味;面外知生熟,煮成韧劲申至情”。小小一碗面,好似人生历程,看似平凡,却五味杂陈,平凡中蕴含着不平凡,用心才能体会美好人生,用心才能成就一碗好面。

  中国人吃面有讲究,做面有工艺。炸酱面、刀削面、烩面、拉面、担担面,种类丰富,花样繁多,或精巧,或粗犷,形成了璀璨的中华面食文化,其中无不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想了解国人智慧在面食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吗?那就跟着康师傅中华饮食文化学院的步伐,关注面食系列报道下一期之面的工艺吧。摄影/陈晨

  (文章内容由康师傅中华饮食文化学院研究提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