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澳门“发钱政策”看拉动消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8 23:04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文/本报记者 李会
11月15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发表2012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时指出,根据政府2011年财政状况,建议明年向每个合资格居民的中央储蓄制度户口额外注资6000澳门元(约合4800元人民币),以进一步落实双层式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建议向永久性居民每人发放7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4200元。与此同时,继续推行减免税费的政策,包括免收所有营业税、街市摊档租金等。崔世安预计,为实施各类经济补贴和成果分享,特区政府将支出约85.7亿元。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对这条新闻的评论只有一句话:“转发财政部和各地财政厅”。
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要学澳门直接发钱的做法,但是澳门积极与居民分享发展红利、增加居民消费能力的思路值得研究。
这几年我们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投入大量资金兴建铁公基,先不说这些工程的质量如何,单说这个方式就值得商榷。
把大量的钱投向工程、基建,那么国家为企业、居民减税的力量会变小,可以给予居民福利的余地就小。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家庭的话,就相当于是把家庭资金的大部分用于了“储蓄”,而不是消费。
道理很浅显,任何一个国家社会都不希望居民把大部分钱用于储蓄,因为只有消费才是启动社会良性运转的按钮,储蓄资金与消费资金之间需要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比例失当,消费能力低的居民就不能很好地去消费享用这些工程,比如动车、高铁的票价对于很多人而言就高了,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铁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最终的结果是,社会资金的运用效率被降低。
再回头想想各种商品下乡的政策,只有直接消费才能享受到补贴优惠,不消费就与补贴无缘,如果说这是引导消费,那也是很硬性的引导,更何况还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例如,盲目消费以及产品质量售后不过硬等。
澳门的政策是直接给居民户头打钱以及减税,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尊重居民的消费意愿,实质上增强的是居民的消费欲望,在完全选择自由的情形下,居民的消费也会更加理性。
拉动消费是个艰巨的任务,不但要花费力气,更要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