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靠岸?“高危基金”资本金告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01:3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贾华斐
随着行业发展陷入停滞,基金公司规模大幅增长已成小概率事件,成本上升却已是必然。三年前,行业初步估算的盈亏平衡点还在50亿元规模左右,但如今,这一“平衡点”已经升至100亿元至200亿元。
迄今为止,包括7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在内,有21家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不足100亿元。其中,从2010年年报来看,有4家基金公司依靠低成本运营,勉强实现了盈利。而2011年上半年行业规模进一步缩水,形势较去年更为严峻。
一些多年亏损的基金公司注册成本已难以维持基本运营,在基金公司破产上不可行的情况下,2012年,许多基金公司的股东将接受考验:增资,还是转让。
可以预计的是,2012年基金公司的股东变动,以及因此带动的高管变动或更加频繁。
“高危公司”
近两年成立的所有新基金公司,在面对媒体时总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小基金公司的生存日渐艰难,对这一情况是否有了充足的准备?
每个基金公司高层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股东方已做好了前几年不盈利的预期。但没有一个人敢说,这个不盈利的时间到底有多长。
行业留给“后进者”的空间并不多。数据显示,在2006年之后成立的基金公司,除了2008年成立,拥有强大渠道优势的农银汇理之外,所有基金公司的规模均不足100亿元。
此外,还有一些基金公司虽成立较早,在2007年、2008年的牛市中也实现了一定幅度的规模增长和盈利爆发,但在之后因业绩不佳而遭遇投资者大幅赎回,沦落至小型基金公司。
问题在于,在不出现牛市的前提下,这些100亿以下的基金公司实现规模大幅度增长已成为小概率事件。
自2009年以来,整个基金行业的规模增长陷入停滞,除了华商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新华基金等少数小基金公司曾在某些年份业绩优异而一度出现规模大幅度增长外,大多数基金公司的规模均是不升反降。
对于大多数小型基金公司而言,公司发展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亏损的压力使它们能支付的成本有限,这就导致它们的品牌和待遇无力吸引人才,导致公司多年业绩平平;同时无钱开展市场营销,新基金发行也难有突破,规模没有增长点。即使如浦银安盛般通过发行货币基金在某一年度大幅度提升了规模,但因业绩不振,往往随后即面临赎回造成规模大幅缩水。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2009年之后,许多小型基金公司连续多年亏损。其中,金元比联、民生加银、浦银安盛等基金公司更是自成立之日起,管理费收入就不敌每年的支出,长年依靠注册资本金填补亏损。3年下来,注册资金日渐告罄,陷入“无米下炊”险境的“高危基金公司”正在逐渐增加。
“拼爹”时代
在小型基金公司中,民生加银和浦银安盛的股东方披露了其每年的盈利情况,根据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中报,截至2011年中,民生加银的剩余资本金为5700万元,浦银安盛的剩余资本金为3326万元。
这些资本金似乎很难撑过2012年。以民生加银为例,它2010年的成本超过了1亿元,虽然有4513.14万元的管理费收入,却依旧亏损5490万元。据此计算,这5700万元资本金将很难撑过明年年底。
此外,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金元比联管理费收入仅754.08万元,浦银安盛1137.70万元,民生加银2018.71万元。金元比联和浦银安盛的注册资金同样将在2012年接受考验。
即使是其他暂无资金断流危险的小型基金公司,连续出现持续性亏损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以2010年为例,在当年13家规模不足百亿的基金公司,有9家均出现亏损。其注册资本也日渐减少。
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即使有基金公司陷入生存困境,最终也不会走向破产之路。
“投资基金公司不仅是为了获得收益,更是为了拿到一块牌照。”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尤其是金融行业多数是要“看天吃饭”,行业暂时陷入低谷并不意味着将来就不会重新出现爆发式增长。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基金公司的股权依旧存在很大吸引力。
不愿放手的股东选择了追加投资,打算放手的股东也可以寻找到合适的接盘者。
值得注意的是,继2008年行业出现了数家基金公司增资的情况之外,2011年至今,传出股东计划增资的基金公司数量在不断增加,且均为小型基金公司。4月份,中海基金注册资金增加了1700万元,金鹰基金注册资金大幅增加1.5亿,10月份,新华基金注册资金增加了6000万元。此外,民生加银、浦银安盛基金均传出股东方计划增资的消息。
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股东的出手也比较大方。纽银梅隆、方正富邦等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都达到2亿元,平安大华的注册资本更是达到3亿元,为业内最高。
但与此同时,基金公司的股权转让也日渐频繁。东方基金、中邮基金、申万菱信等基金公司均出现了股东退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