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10月利润未满千亿元环比大降20.7%央企下半年业绩为何难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1 14:04 来源: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劳佳迪 报道 制图 任萍

  提及利润“冰点”,总会令人联想起求钱若渴、四面楚歌的中小企业。但如今,背靠大树、旱涝保收的央企同样陷入了利润困境。

  由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央企利润总额环比大降了20.7%。记者对比发现,10月单个月内,体量惊人的央企利润总额却还不足1000亿元,只有993亿元;而一样处于下滑轨道的9月,至少也实现了2000亿元以上的利润。

  如果说,囊中羞涩的中小企业市场“抗震性”薄弱还情有可原,央企缘何在身兼融资“巨无霸”的同时,提交出如此乏善可陈的成绩单?圈钱冲动与盈利能力之间的裂缝,将本就非议缠身的央企再度推上“审判席”。

  利润神话褪色

  “财政部的月报数据是第三方立场,市场看起来更中立可靠。”昨日,国资系统内一位资深人士对记者评价:“以前国资委也发布过数据,说央企利润大幅下滑,当时学界很多人不相信,因为央企利润的另一头牵动着分红,国资委作为‘大管事’,难以避嫌,被质疑可能是为央企少缴利润‘吹风’。 ”

  这份来自财政部的月度“成绩单”则显示,尽管地方国有企业利润环比有5.5%的增长,国企整体利润还是受央企拖累,下滑了12.4%。而这已是国企连续第4个月利润环比下降,且降幅正在持续加大。

  记者注意到,实际上,追溯到今年6月开始,国企的盈利就已经呈现逐月持续下降的态势。 6月时,国企盈利还有2167亿元,7月出现小幅缩减,为2120亿元,8月失守2000亿元大关,只盈利了1919亿元,当时的降幅为10.5%。9月利润进一步下探,到了10月,国企单月的利润只实现了1595亿元。

  “重灾区”正是集中于央企。记者发现,与利润收窄对应,国企应交税费10月环比也下降了1.8%。其中,央企累计应交税费环比降幅依旧 “领跌”、达到4.8%。在营业总收入方面,10月央企则环比出现6%的下滑,央企管理企业也有6.7%的下降,都是拖国企整体利润后腿的始作俑者。

  在财政部这张月报上,名为“盈利能力”的一栏,则记录着包括央企在内国有企业的成本焦虑。数据显示,1-10月,国企成本费用总额高达284682.2亿元,同比增长了24.4%。国企销售净利率与与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同比下降0.4和0.1个百分点。直观反映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的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亦比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垄断的悖论

  事实上,业内人士认为,垄断虽然成就了巨额利润来源,但也正是因为央企的垄断,没有形成市场化的价格调节机制,所以无法灵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市场抗风险能力仍然很差。同样在垄断“保护伞”的荫庇下,央企的肆意扩张也导致了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利润下降。

  更令央企失去公信力的则是接连爆出的违规丑闻,这同样关乎于央企的“内修”。以利润下滑较严重的石油行业为例,继2009年中石化爆出“天价灯”事件、中石油深陷“购房门”之后,今年中石化再爆“茅台门”。这不得不让公众疑心:不差钱的央企唯独无力提高市场“抗震”能力?

  2011年5月,审计署还通报了对17家央企的审计结果,部分企业出现领导职务消费不清、违规发薪酬、少缴税收等问题。其中,三峡集团为职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垫款2.254亿元。南方电网公司及所属单位则违规动用工资结余等资金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l9.40亿元。

  难堵悠悠之口的是,即使就选择坐以待毙,利润大幅下滑的最终埋单者也并非央企自己。根据《2005年中国财政年鉴》,从1998年到2004年,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国有企业的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三项费用、填补企业亏损补贴合计就达1万亿元人民币。

  而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注资、剥离不良贷款的成本为3万亿元,两者合计达到4万亿元,所付成本相当于GDP的1/6左右。财政兜底,在作为经济下行期“保护伞”的同时,难道不同样应该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归咎于外部因素?

  “央企目前面临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石油价格、汇率以及大宗商品的波动,都对央企经营造成影响,预计央企利润增幅缩窄态势还将持续。”财政部数据一经公布,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便如是回应。

  这一观点显然是将央企的利润波动单纯归咎于外部因素。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也将此作为中国整体经济增速趋缓的一个缩影。他强调,通货膨胀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欧债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的出口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国企10月利润环比大幅下滑的局面,实属正常。

  但上述两种官方意味浓厚的解读,却也被业内人士视作存在难以尽释的逻辑盲点:既然央企利润本身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垄断、特惠政策、竞争不充分等“保护规则”,那简单将利润下滑归结于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性亏损、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也就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原则。

  天则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报告称,若从账面财务数据中还原企业的真实成本,并对政府补贴和因行政垄断所致的超额利润予以扣除,按此测算企业真实绩效,过去10年中国国有企业并没有盈利,平均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换言之,国企实现的财务利润实际上就是行政垄断、财政补贴、融资成本和土地及资源租金优惠换来的。

  记者还注意到,10月利润环比降幅最大的几大行业包括钢铁、石化、烟草、有色、石油等,多是涉及“自然垄断”的资源型企业。而在国际油价上涨、国内PPI上行等因素冲击下,这些曾经依靠垄断地位日进斗金的央企毫无招架之力确不能以“实属正常”一笔带过。

  “当下要追本溯源地提高这些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当然就是提高资源品价格。但很显然,提升国企盈利不应该是以抬高通胀水平、牺牲整个制造业利益为代价。照此逻辑,在抗通胀背景不动摇的情况下,央企的选择难道就只剩下坐以待毙? ”一位不愿具名的独立财经观察人士对记者反问。

  利润降≠不分红

  不过,尽管央企利润已出现大幅下滑,与去年同期相比,仍蔚为可观。财政部数据显示,前10个月,央企累计实现的利润总额为12655亿元,虽然环比下降,同比仍有12.1%的涨幅。如果范围扩大到国企,累计利润总额更高达18703亿元,同比增长16%。

  无论环比结果如何,18703亿元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非金融类国企总资产已经接近50万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的收入增幅已达到了24.2%。

  但坊间热议的央企分红,却一直模棱两可。据记者了解,2010年国有企业利润近2万亿元,只上缴440亿元红利,不足5%的比例令人咋舌。今年初,国务院将资源类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15%,一般竞争类中央企业收取比例由原来的5%提高到10%。

  这一比例仍明显低于国际惯例。国际上,上市公司股东分红比例一般为税后可分配利润30%到40%之间,国有资本向国家上缴盈利则普遍高于这个水平,英国盈利较好的企业上缴盈利相当于其税后利润的 70%至80%。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于乎撰文还指出,目前央企分红存在“取之于央企,用之于央企”的荒诞逻辑。根据统计,2006到2009年度央企国有资本收益为1686亿元。其中,支持央企自主创新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出221亿元,约占13%;支持央企重组支出908亿元,约占54%;支持央企灾后重建支出305亿元,约占18%;支持央企应对金融危机支出249.7亿元,约占14.9%;帮助央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出2.3亿元,约占0.1%。

  “国资委作为代理人,收缴分红之后是否有权直接动用尚待推敲,何况红利如何分配的决策过程目前仍旧无从得知。 ”于乎如是写道。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