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转型比转移更重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20:53 来源: 《小康·财智》

  文︱念鸥

  目前,中国广义的产业转型,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

  其一为产业转移,中国的崛起,某种意义上就是承接欧美和日韩、中国香港产业转移的结果。

  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领域的“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区域发展奉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未来,中国需要新的增长级,实现全面崛起的均衡战略成为必然。大规模的国内产业转移大势所趋。最直观的如江西和安徽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湖南与江西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河北等地承接来自环渤海三角的产业转移。

  美国当年的“西进运动”,使荒芜的内部大陆,成为富饶之地,而中国目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亦是一场类似的西进运动,而在历时久远的“西进”之后,一个全面繁荣的中国即将腾空而起。

  其二,则是产业的就地转型升级。

  中国的一个隐蔽愿望是,中国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逐步去制造业化,然后将产业链低端转移到东南亚,但是,越南等新兴经济体日益成长为中国的竞争对手,缺少与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落差,也是北部湾战略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目前制造业遭遇的困境,乃是一种假象,并非“制造过剩”,而是因为内需不足,他日中国国民收入增加,内需急剧扩大,必然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所以,升级制造业,比之制造业的转移,更适合中国未来战略。

  浙江余杭有一个叫布老虎的家纺企业,但是,布老虎不卖布,而是卖设计,他们为客户做整体设计安装,布主要靠采购,这家企业的年营业额只有6000万,其利润却高达50%,而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则不到10%。布老虎的经历说明,在传统产业,一样可以实现微笑曲线。

  以前金华的汽车产业,主要集中在配件方面,最近几年,金华从配件基地,向整车基地进军,涌现出了青年集团等新兴汽车制造企业,而这种模式,则是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的模式。

  在江苏,来自苏州的著名企业亨通,其应对危机亦是靠转型而非转移完成。在危机中,亨通加快资源优化整合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布局产业发展未来,全力迈向产业高端。同时,构筑完成了光通信、铜缆通信及电力传输三大产业,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而这种扩展产业链的模式,将为众多中国制造企业所借鉴。

  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代表,苏州未来的转型,亦应致力于内生性发展。苏州的企业多为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外商,随着当地商业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已经转移到东南亚,造成了一定影响,苏州未来的转型,首先需要变外向型经济为内生型经济,将以前的以外资带动内资,变为未来以内生性企业为主,同时,完善本土企业的产业链,实现“立地成佛”。

  在国家层面,亦是如此。在高端产业领域,我们可以进行部分突破。如三一重工,就成功进入世界主流市场,甚至风行高端制造业王国的德国。

  在新兴产业领域,中国与世界同时起步,可谓一诞生就风华正茂,摆脱了传统产业领域对发达国家长期追赶的过程。目前,在光伏产业领域,中国的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都成长为世界性巨头。

  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产业作为未来国家战略。影响十分深远。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在15%左右,中国文化产业占比仅为3%左右。未来空间巨大。

  大国崛起需要与之匹配的文化软实力。经过了上百年的文化输入之后,中国急需重振文化自信,建立新的文明体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具有强大的文化更新力量,未来,文化产业有望为产业转型破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