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诺贝尔奖”获得者张培刚逝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4 09:49 来源: 新华08网
核心提示:张培刚被认为是对经济学学科作出原创性贡献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经济学家,其哈佛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曾获得哈佛论文最高奖——威尔士奖,有人称之为“小诺贝尔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今日微博(http://weibo.com)透露,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在武汉辞世,享年98岁。
巴曙松表示,此前张培刚教授已因病住院。“得知噩耗,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仍然悲痛莫名,提笔不知所云。”巴曙松曾于1991年-199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张培刚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谈及上世纪80年代拜读张培刚著作的感受时称,“那如饥似渴的感觉,再未曾出现过。”
张培刚被认为是对经济学学科作出原创性贡献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经济学家,其哈佛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曾获得哈佛论文最高奖——威尔士奖,有人称之为“小诺贝尔奖”。这一论著奠定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基础,他也因该论文而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
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曾撰文详细阐述张培刚的贡献。“张大哥培刚,状元之才无疑问也。张大哥是农业工业化的首要倡导人,力竭声嘶。说实话,中国今天的工业发展雄视地球,农民转到工业去的比政府的统计快得多。这个发展,天下间最高兴、最感到骄傲的人,应该是张大哥。”
附:张培刚生平
张培刚,男,湖北省红安县人,1913年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之一。
1934年夏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1941-1945年就读美国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获得1946-47年度哈佛大学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列入《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69年美国再版。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中译本于1984年由华中工学院(现改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此书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夏张培刚回国,任武汉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1947年兼任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解放初期任武汉大学校委会常委兼经济系主任,代理法学院院长。1952年底调华中工学院,负责建校规划工作;后任社会科学部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
【责任编辑:彭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