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制作:无形化有形,滋味汇其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5 00:4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小麦是中国人的重要主食,人们在食用它时展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智慧,馒头、煎饼、烧饼、饺子、面条等,不胜枚举。其中面条是面食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一碗面要历经制作面团、塑形、着味的过程才能上餐桌露真容。
面团是制作一碗面的前提,塑形成就一碗面的主体,而着味决定一碗面的滋味。面团由面粉制作而成(面粉即小麦粉),是制作各种面条的主原料,而各地会结合当地物产制成黄豆面、绿豆面、高粱面等,或者干脆都用荞麦,来改变面条颜色、改善面条风味、增添食面情趣。
面条之所以可以成团并塑形,是因为面粉中含有蛋白质,也就是我们平日里说的“面筋”。面筋由小麦蛋白质吸水形成,通常所说的“筋力高”指的就是面筋质含量多。面筋对制面工艺和面条质量的影响最大。假如把面条比作钢筋混凝土的柱子,那么,面粉即“水泥”,面筋即“钢筋”。没有钢筋,就浇筑不成柱子;没有面筋,就做不成面条。
烹制面食的好手会说,在做面条时,最好加些盐、碱或是鸡蛋,这样制作出来的面条会格外好吃。这些生活中的小窍门其实都蕴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在制作面团时,水、盐、碱等都会影响到面团的质量。
首先,水质的软硬会影响面团的质量。制作面团时,软水优于硬水。水的硬度高,在和面时小麦粉的吸水相对较慢,这就相当于延长了和面时间,因此会削弱和面的效果,同时,硬水会降低面筋的弹性、延伸性和黏度。
其次,食盐是制作面团的重要辅料,虽说食盐在面团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食盐有收敛面筋组织的作用,因此能增强湿面筋的弹性和延展性,而且,由于盐水有较强的渗透作用,所以在和面时可使小麦粉吸水快而均匀,容易使面团成熟。
食碱在制作面团时也被广泛使用,能使面条呈淡黄色,产生一种碱性风味,吃起来较为爽口,食碱与食盐类似,对面筋质有相似的作用,也能收敛面筋。但碱水面团弹性大,延伸性比盐水面团差。
制作好面团后,就可以根据人们的喜好,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面条了。比如抻(炸酱面)、切、拉(拉面、龙须面)、擦(擦尖)、拨(拨鱼/剔尖、刀拨面、大刀面)、压(饸饹面)、揪(揪片)、抿(抿尖)、扯(扯面)、削(刀削面),由此带来成品不同的形状,线状(拉面、龙须面)、条状(切面、拉面)、片状(面叶)、三棱状(刀削面)、耳朵状(猫耳朵)、鱼状(搓鱼)、棋子状(棋子面)、粒状(疙瘩面、抿尖)等。如今人们可以对面条制作手法熟稔于心,是经过一代代的人们口手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它们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财富。
面条的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条的汤头和浇头滋味的优劣。素汤可以用蘑菇、笋等提鲜;荤汤则可以使用各种禽畜水产提鲜,发挥的空间更大,再加上葱、姜、蒜、香菜、韭菜、胡椒、辣椒、盐、酱油、香油等的配合,咸、酸、鲜、麻、辣、香,一碗汤头尽可以七滋八味。而浇头更如同一道道菜肴,麻辣鸡丝面、卤鸭面、爆鱼面、精炖牛腩面、炒虾仁面……制作起来一点都马虎不得。面条的熟制方法有水煮、笼蒸、炸炒、煎烙、烩煨等诸多做法,因此我们才可以品尝到烩面、焖面、炒面、伊府面、焙面、烙面、凉面、煨面……。
看似普通的一碗面,其实并不简单:它的背后有着科学机理的支撑,而面条制作、面条着味的过程也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只是因为它太过寻常,让人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平凡”美,但是,往往“平凡”中蕴含着“不平凡”,不惊艳却清新,这也正是面文化的魅力所在。
(文章内容由康师傅中华饮食文化学院提供)摄影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