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德班气候变化大会:"老难题"能否取得"新进展"(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13:1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德班气候变化大会:"老难题"能否取得"新进展"(图)

  11月27日,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国际人道援助机构乐施会的成员在海边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华社发

  新华社南非德班11月26日电 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每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谈判多少已成“例行公事”,但是今年的德班大会却具有特殊意义,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原因在于,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于明年到期,是否会有第二承诺期,甚至《议定书》本身何去何从,都是悬念。正如《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所说:德班会议是在“与时间赛跑”。

  道路曲折

  实际上,围绕《议定书》的气候变化谈判已延续多年,始终曲折前行。

  2007年12月的巴厘岛气候大会上,为应对美国退出《议定书》后的局面,各方达成“巴厘路线图”,确定所谓“双轨”谈判机制,即《议定书》缔约方继续履行义务,而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在《公约》框架下采取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同时设定了两年的谈判期限。

  两年过去,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双轨”谈判并未能如期完成,但是会议授权继续“巴厘路线图”谈判进程。会议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还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支持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第一步是在2012年前提供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此后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

  2010年的坎昆会议,是在哥本哈根协议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的一步。会议达成的《坎昆协议》为全球迄今最大规模的共同减排行动奠定了基础,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均在《公约》框架下提出了减缓目标,并正式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作为长期目标。

  难题依旧

  从巴厘岛到坎昆,气候变化谈判不无进展。然而人们注意到,历次谈判都是在“边缘”取得共识,两个核心难题却始终难以突破:一是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二是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在资金、技术方面切实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4年多来,每当谈判触及这两个问题,总是波折横生。

  由于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早在2001年宣布退出《议定书》,其效力难免受到影响。在美国的示范下,一部分已批准《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以“全球气候的整体性”为理由,立场不断动摇和倒退。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和美国组成“伞形集团”,多次表示不接受《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在2010年的坎昆会议上,日本甚至公开反对《议定书》,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批评。

  发达国家应该在资金、技术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早在1992年通过的《公约》就已载明。然而10多年中,这个原则落实到行动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钱’下来”。直到哥本哈根会议,才确定了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这个数额,发达国家还在资金使用和减排效果的“透明性”问题上大做文章。时至如今,300亿美元到位不足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还是原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援助换了“包装”而已。

  而在这两个难点背后,人们不难发现各国的利益考量。减排指标事关各国增长速度、生活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淘汰某些产业,也需要投资,“绿色发展基金”更需要投入公共资金。无怪乎某些发达国家在资金问题上一再改口,甚至希望以商业投资“充数”。

  期待公平

  面临两大难题,德班气候大会能否在坎昆成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人们不难发现,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博弈中,发达国家仍是成败的关键。然而,一些发达国家会前的表态,令国际社会难以乐观。

  比如,美国谈判代表斯特恩重申了对《议定书》不予考虑的观点;日本环境大臣细野豪志也明确提出“反对延长《议定书》”,并声称希望达成“所有主要排放国都参加的公平、具有约束力的新的国际框架协议”;一直支持延长《议定书》的欧盟,立场也有了微妙的变化,表示要“有条件地延长《议定书》”。

  在这一背景下,不仅《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前景蒙上阴云,由《议定书》和《公约》共同构成的、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规框架和多边协商机制也有被削弱的危险。

  “公平”常被某些发达国家作为推诿自身责任的说辞。在它们看来,“所有主要排放国”确定减排指标才算“公平”,否则自己就有不承担指标的理由。然而这种“公平”不仅掩盖了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累积排放的历史责任,也无视了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悬殊的人均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最大的“不公平”。

  德班大会能否在“老难题”上求得“新进展”,取决于发达国家能否听取这一告诫,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真正公平的原则,拿出更有诚意的实际行动。 (记者陈勇 于大波 李建民)

  (责任编辑:王慧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