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德班大会:两大核心难题期待解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13:4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联合国气候大会定于今天至12月9日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举行。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到期之际,要不要通过谈判签署第二承诺期?世界各国要不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实行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南非德班气候大会的突出议题,也是衡量这次大会成败的关键。

  由于全球面临经济衰退,欧洲债务危机还在持续发酵,发达国家的立场开始后退,减排意愿消极。特别是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上,发达国家提出的2020年中期减排目标与发展中国家普遍要求的减排目标相距甚远。此外,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资金和环保技术援助的承诺也难以落实。这些都为德班气候大会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承诺期谈判前景难料

  

  巴西专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员古斯塔沃·路德曼认为,尽管南北分歧很大,但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谈判在最后一刻达成妥协的可能性较大。从欧洲方面来说,可能同意签署第二承诺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欧洲国家的政府和公众环保和减排的意识强,他们希望人类拥有一个绿色的地球。二是欧洲公司在环保方面的技术先进,他们游说各自政府对德班气候大会持比较积极态度,旨在今后抢占广大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的产品市场。

  路德曼说,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希望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协议。他们担心,如果错失这一机会,联合国将信誉扫地,今后再举办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将会难上加难,发达国家可能不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发展的援助基金。特别是对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国来说,随着地球气温的上升和极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在不断提升,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发展,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如果这些小国单独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进行双边谈判,可能不太会引起对方的重视。

  因此,无论是欧洲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双方可能都不希望德班气候大会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签署第二承诺期的可能性比较大。

  路德曼指出,目前的主要担心是针对澳大利亚、日本和加拿大,因为这些国家曾扬言不接受第二承诺期。这究竟是这些国家的真实态度,还是一种兵不厌诈的谈判策略,人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这些发达国家退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他们将被扣上破坏世界气候变化大会的帽子,从而使这些国家的国际形象受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没有理由退出第二承诺期。

  路德曼还认为,美国对德班气候大会的态度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他从来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也没有参与第一承诺期。但是美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世界各国不能让这个超级大国成为逍遥派,必须促使他以自己的方式加大减排力度,同时要为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更多基金。

  德班气候大会比较好的结果是,发达国家可能以降低减排指标来换取第二承诺期,同时愿意提供更多的长期发展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指标。最糟糕的结果是,欧美发达国家要求大幅降低减排指标,同时不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基金。路德曼认为,如果双方在规定时间内达不成妥协,德班气候大会有可能从技术上延长第一承诺期的期限,以便各国在国内取得共识,同时不让第一承诺期和第二承诺期之间出现空档。

  发达国家须承担相应责任

  

  但是,英国战略与国际研究所环境安全和科学政策研究员杰弗里·马佐对德班气候大会并不抱乐观的态度。他最近在巴西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对本报记者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他对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协议抱乐观态度,但是哥本哈根大会的结果让他到现在一直持悲观失望的态度。他说,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意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问题是太难解决了,至少不可能很快得到解决。他说,要让全球140多个具有不同利益的国家都接受协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马佐说,德班气候大会可能会像哥本哈根大会一样有近万名非政府组织代表的参与,欧美一些非政府代表还兼任太平洋一些岛国的谈判代表或代表团顾问。西方非政府组织有自己的议题和动机,每当政府间谈判提出新建议或新方案的时候,他们马上把消息捅给西方媒体,从而使一些新建议和新方案产生见光死的效果。马佐表示,如果真的要使联合国气候大会产生效果,其实有世界上最重要的20个国家聚集在一起讨论解决方案,这样容易达成协议。即使小国不接受这样的协议,他们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此外,发达国家应该在资金、技术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已声明这一点。然而,直到哥本哈根会议,才确定了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这个数额,发达国家还在资金使用和减排效果的“透明性”问题上大做文章。时至如今,300亿美元到位不足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还是原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援助换了“包装”而已。

  (本报巴西利亚11月27日专电)

  (责任编辑:王慧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