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朱七七]台湾电影最好的一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1 06:43 来源: 时代周报

  朱七七

  这当然是近年来台湾电影最好的一年。十年前,2001年,台湾电影票房创了新低,一年总票房仅有739万新台币。那一年,开始出现了后来风靡全亚洲的台湾偶像剧,一些年轻的电影导演不得不弃电影而投身其中,直到2008年,《海角七号》从天而降。它让台湾电影重拾信心。

  四年来,台湾电影已经不负众望地交出一部又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2010年有《艋》,今年有《赛德克·巴莱》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

  两部类型迥异、成本相差巨大,没有大明星助阵的电影同样受到巨大的欢迎,甚至关注度不如前两者的体育题材电影—《翻滚吧!阿信》也有6000万新台币的票房,这让台湾电影渐渐有了进入黄金期的迹象。于是我们看见,今年的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所有人都发自内心地欢笑,即使是最后没有多少斩获的九把刀,也表露出毫不介意的快乐。

  全台湾都欢欣鼓舞,可是金马奖却似乎难以被动容,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电影依然占据了大部分最重要的奖项—25个奖里,台湾电影(人)获得12个奖,但在最重要的7个奖项里,则只收获了此刻看上去有点像安慰奖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奖—都给了魏德圣倾家荡产才拍成的《赛德克·巴莱》。比起上一届《艋》、《当爱来的时候》、《第四张画》、《父后七日》等台湾电影在金马奖全面开花,这次不免被冷落了。

  大获全胜的是挟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归来的《桃姐》—最重要的三个电影人奖都颁给了《桃姐》。影片投资人和主演刘德华获最佳男主角奖,这对于还未看到电影的人来说多少有点意外,连刘德华都自嘲,“我是自己付钱拿影帝”。这部看似低成本的电影实际投资3000万港币,其中1000万是刘德华拉来的投资,另外2000万则是他自己掏的钱,想这个奖大概多少有点鼓励性质,希望能有更多人像刘德华一样,身体力行拿钱支持电影行业。

  然而翻看历史,最近的13届金马奖,只有1999年的柯俊雄(《一代枭雄:曹操》)和去年的阮经天(《艋舺》)两个台湾本土影帝,也只有2004年的杨贵媚(《月光下,我记得》)和2005年的舒淇(《最好的时光》)是本土影后。台湾没有好演员吗?当然很多,但台湾的确已经20年没有出过口碑和票房都红火的电影了。甚至可以说不止20年。

  《那些年》还未登陆中国大陆,于是只好以它的香港票房作为参考。《那些年》的香港票房已超过5486万港币(截至11月24日),挤掉周星驰的电影《赌神2》和《长江7号》,成为香港华语片票房第六名,也是票房纪录里唯一的非港产片。鉴于目前它只比作为港产片骄傲的《无间道》票房少20万港币,这一纪录还有望继续被刷新。在《那些年》之前,上一次台湾电影在香港有票房佳绩已经是古老的《搭错车》(1983年)。

  颁奖礼上最感动的一幕也是《那些年》,他们找来了片中另外4个男生的原型,穿着中学校服,和九把刀一起上台,五个本尊嘻嘻哈哈,说着沈佳宜,然后胡夏唱起了最终没有得奖的、日本作曲人写得跌宕起伏的主题歌《那些年》,一幕幕电影闪过。《那些年》每一次被提及,台下都会传来一阵巨大的持久欢呼,每每如此,大概是除了金马奖评审,人人都爱它。

  《那些年》获得的提名很少,于是不出意料地只为男主角柯震东得到了一座最佳新演员奖。这再正常不过了,金马奖评审每一年都这样,《艋》去年也只拿了最佳男主角和音乐奖项(此外监制李烈得到了年度杰出电影工作者奖),再往前《海角七号》只拿到了最佳男配角和音乐奖项(魏德圣同样获得年度杰出电影工作者奖)—评审们喜欢平衡照顾更多没能得到票房肯定的艺术电影。

  这些一如既往受到金马奖青睐的低成本艺术电影包括《到阜阳八百里》,去年则更多,有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当爱来的时候》、《父后七日》和《第四张画》。《到阜阳八百里》是秦海璐一力促成的电影:她是这部电影的监制,她到处拉投资让这部电影得以拍摄,她是女主角,而她拿到剧本后甚至动手大幅删减了自己的戏份—她的名字因此被加入了编剧的名单,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得到过金马奖影后和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编剧)的人。

  秦海璐这次站在台上是有异样光辉的,她像刘德华一样,让一部艺术电影得以成真,这也是金马奖到底与金鸡百花奖不同之处,甚至和香港电影金像奖也不一样。

  作者系本报编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