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还需重典(深阅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02:2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胡芳 特约作者 陈肯
IC 图
自证监会11月29日通报李旭利和许春茂老鼠仓案最新调查情况以来,关于其案情细节的报道层出不穷。从作案手法上看,依然技术含量低;从仓位曝光的路径看,依然是证监会“重典”使然;从后续处罚力度看,难免还会是“温柔一刀”。回溯整个作案过程,基金公司监管缺位,相关法律链条“断裂”。事实上,目前中国对基金从业人员买卖股票的制度几乎是国际上最严格的,但为何“老鼠”既难捕,又难除?业内人士直言,如果基金公司的监管继续缺失,法律处罚的力度继续“温柔”,李旭利一定不会是最后一只“鼠”。
案发
李旭利“无心插柳”,许春茂“刻意为之”
李旭利和许春茂分别是中国基金业被抓出的第8和第9只“老鼠”,也是目前为止被查出头衔最高和贪污最多的“硕鼠”。两者在案发前皆是声名显赫的明星基金经理,有很好的口碑,多次拿过各种评选奖项,是最受基民信任的那一类基金经理。
李旭利曾任交银施罗德基金投资总监,是业界公认的把握市场大势很准的投资总监之一。他的案发颇有些天意弄人。2010年下半年,上海证监局发起对另一位原交银施罗德明星基金经理郑拓的调查,调查过程中,证监局工作人员将交银施罗德基金其他人员的电脑一起带走协助调查,“不小心”查出了李旭利的犯罪证据。而此时的李旭利,已经辞职离开交银施罗德基金近一年半。
据知情人士透露,李旭利违法违规操作早在2008年下半年之前就已开始,但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没有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所以李旭利2008年下半年之前的违规操作,已“既往不咎”。
相比李旭利案发的“无心插柳”,原光大保德信基金许春茂的被查可称得上“刻意为之”。关于其被查的起因有两个版本,都颇具传奇色彩。一说是许春茂在离开光大保德信时与公司闹得不愉快,基金公司内部有人报复,向监管部门投递了检举信;第二版本则更“香艳”,说是一家营业部总经理因“二奶”问题被调查时,将许春茂牵扯进来。2010年8月初,还没有在中欧基金副总经理位置上“坐热”的许春茂被上海证监局请去调查。
监管
证监会加大查处力度,惩罚依然“温柔”
以李旭利、许春茂为代表的硕鼠逐渐浮出水面,他们无论是在基金公司的职务还是获利额度,都远高于之前的那些“小老鼠”,这也说明国内资本市场监管水平的进步。
自2007年以来,证监会对老鼠仓的打击可谓不遗余力:其一是突击检查,2009年8月,深圳证监局对辖区内基金公司进行突查,同年11月,上海证监局先袭券商再查基金,来了个声东击西双管齐下;其二是对基金公司直接施压,要求做好内部监控,为堵死老鼠仓,有的基金公司甚至做到了全体员工的电脑每15秒钟截屏一次,不给员工留一点私人空间。
遗憾的是,虽然证监会加大查处力度,但是惩罚力度却依然“温柔”。一方面,虽然法律规定,对老鼠仓的惩处,除了没收违法所得外,还要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但迄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论是罚款还是判刑,都是按最低限执行,以致判刑之日成了某些老鼠仓基金经理刑满释放之时;另一方面,基金公司无需为老鼠仓行为担责。实际上老鼠仓是典型的职务行为,基金公司对此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治理
短期用“重典”,长期靠“疏导”
这也是监管水平的进步并不能令老鼠仓杜绝的一个原因。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监管层出台怎样严厉的制度,高智商的基金经理们总是能找到方法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老鼠仓,要解决老鼠仓,最终还是要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改革。
证监会现行的高压政策,短期或许能治住基金业内的老鼠仓,但是长久看,只会让基金经理的压力和怨气越积越大,这股压力和怨气,终有一天会像洪水那样无法阻挡,到时只会给行业带来更大的危机。
治标只可救眼前之病,长期来看,还需要基金公司和证监会共同努力,从制度上进行完善,给基金经理更多的工作动力。基金老鼠仓,短期可堵,长期还要靠疏导。
业内人士坦言,老鼠仓屡禁不绝,从根本上说,一方面是因为通过老鼠仓获取利润的诱惑太大;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国内基金经理排名压力过大,再加上股市行情长期萎靡,直接导致基金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基金经理岗位吸引力的下降。对基金经理来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在这个位置上呆多久,也很难确定自己的待遇到底有多少,因此当老鼠仓的巨大利益诱惑摆在面前时,难以克制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