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粮农老丰的喜悦与期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03:46 来源: 经济日报

  金秋时节,广袤的豫东平原,播种不久的小麦已悄然冒出鲜嫩的芽尖,生长着来年的丰收希望。

  近日,在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南省永城市演集镇丰庄村,记者和正在田里忙活的种粮大户丰绍连攀谈起来。一提起种粮卖粮,60岁的老丰连忙放下手中的锄头,用长满老茧的手掸了掸裤子上的泥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找我就找对人了,不用多讲,给你算笔账就明白了。去年我种了10多亩小麦,虽然碰上了大旱,还是收了12000斤,我这心里可踏实了。”老丰紧接着说:“现在卖粮让俺心里更踏实,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婆家’。今年收完小麦,俺除了口粮,全卖给我们村的订单面粉厂,一斤一块零六分,卖了1万多块呢。”

  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面对记者的疑惑,老丰嘿嘿一笑:“我这可不是吹牛。能有好收成是县农业局的功劳啊!过去,一亩地收几百斤就不错了,现在我家的地在他们指导下全种上了新品种优质麦——矮抗58,既抗病抗旱,产量还高。”据了解,以往河南省的小麦高产田面积不足20%,自从大面积推广种植百农矮抗58后,亩均普遍增产120斤至150斤。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扎实推进水利工作,防汛抗旱取得明显成效,真正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

  聊起麦田管理,老丰更是打开了话匣子:“农业部门给我们统一供种、要我们统一时间播种;技术员不定时地来到地头,讲技术、送资料;至于什么时间打药、什么时间施肥、什么时间浇水,我们也不用操心,只要留意村里的大喇叭就行,大喇叭一吆喝,我们按要求照做就行了,比原来省心多了。”

  说起这些年种地经历中感触最深的变化,老丰轻轻抚摸着锄头告诉记者,第一个变化是种粮补贴的实行。“以前种地得交农业税,现在不仅税没有了,国家还给补贴,种地有补贴,浇地有补贴,种子有补贴,连深耕也有补贴,加上机井配套,一亩地光补贴就能拿到一百多元钱,把基本的费用都包括了。我这辈子能赶上种地不交粮,还能拿到国家给的钱,真是幸运啊。”

  感触最深的第二个变化是国家对粮食收购价的保护,真正让农民们吃了定心丸。老丰说,“前几年虽然因自然灾害小麦收成不太理想,但粮价提高了,咱农民也是减产不减收!再说,我们这里的价格原本就比周边的市场价高3分钱,因为我们这里的小麦质量高,口感好,再加上我们这里没有‘粮贩子’,省了一道程序,一斤又能多卖5分钱。”

  说起“粮贩子”,老丰是又爱又恨。他说,“粮贩子”分为两种,一种是赚运费的,一种是自己收粮加工的,但是无论哪种方式,粮价都是他们定,农民没办法选择,因为卖粮只能指望他们。“原来我们这里‘粮贩子’可多了。你算算,他们要用车,用装卸工,还要买化验设备,这些费用最终都会摊到我们头上,把我们的辛苦钱都给挣走了。不过现在他们再也挣不到我们这份钱了。”老丰的脸色缓和了下来,“村里现在有20多个企业,粮食根本不愁卖,我们自己开着车把粮食直接送到村里的订单面粉厂。这样一来,面粉厂不再到处去收粮食了,他们省事省钱,我们也能多挣些。”

  过去粮食卖不上好价,关键是农民无法准确获得市场信息,“小生产”跟“大市场”总是挂不上钩。如何让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民从卖粮到种粮都不再盲目,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138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永城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年小麦播种面积达170万亩。针对小麦生产销售中的问题,该县提出了“种粮不卖粮”的“白色经济”发展理念,即以粮食资源为基础,拉长“粮食―面粉加工―食品加工”产业链条,让农民彻底告别了卖粮难,使全市粮食加工业迅速崛起。目前该市拥有日加工小麦100吨以上的面粉企业100多家,面粉年设计生产能力30亿公斤,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基地。2005年,永城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现在该市小麦种植面积的一半都是有订单的,凡是有订单农户的小麦,每斤能多卖2分钱,未到收获季节就已经完成销售。如今,永城的种粮户们已是“种粮不卖粮,卖粮不出村,出村不出县”。

  据老丰介绍,近几年村里在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少,农忙时忙几天,农闲时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我家就是这样,靠着这几年的发展,盖起了两层小洋楼,面积300多平方米呢。”

  老丰告诉记者,还有一个变化也让他振奋,就是买农机也有了补贴。去年,他邻居买了一台拖拉机,政府按照价格的30%进行了补贴。“这省下来的钱也算是增收啊!”

  谈到今后的愿望,老丰感慨:如今,农资价格涨得比较快,再加上投入费用越来越高,能想办法使土地小块并成大块、规模化种植就更好了。“这往后呀,我就想一边在村里面粉厂挣点零花钱,一边在家种地发点小财。”说罢,老丰开怀大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