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中小板创业板11月大宗交易平台放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3 00:57 来源: 中国经营报李壮
打折15% 产业资本岁末“跑得快”
产业资本股市大撤离
编者按/ 12月2日,沪指并非延续前一日的涨势,下跌26.20点,跌幅1.1%,沪指报2360.66点。12月1日,受央行下调存准率,全球央行联手救市,隔夜欧美股市飙涨等重磅消息利好刺激,沪指涨53.45点,涨幅2.29%。之前一天,由于国际板开设的传言,沪指下跌78.98,跌幅3.27%。中国股市上演了一幕“过山车”游戏。
而之前的中国股市一直“跌跌不休”。
岁末,就在A股波澜不惊的背后,上市公司的高管和机构却在大宗交易平台上甚至二级市场上,火热地上演了一幕幕跑路大戏。
创业板的开立,曾使得数百家中小企业有机会以令人咂舌的速度登陆资本市场,为公司融资数亿乃至数十亿元,也造就了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百万、千万乃至亿万富翁。
然而大量进入市场的企业市盈率虚高,连创业者及高管本人也不看好公司的长远发展,再加上流动性收紧,产业资本资金紧张。套现,在这个冬天成为产业资本跑路的主题。
产业资本的大批撤离除冲击在场内的资金外,也让投资者对后市信心不足,而撤离的资本也并没有反哺实业,却游离于高风险的投资市场。
12月1日,在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利好消息带动下,中国A股市场上涨54点,一度终结了之前的“跌跌不休”。之前的股市,如同死水一潭,但大宗交易却是“风生水起”。
“清闲了大半年,这业务一下全找上门来了。”北京某大型券商经纪业务部经理郭女士没有心思关注跟踪旗下客户的交易状况,案头堆成一摞小山的大宗交易意向书让她忙得焦头烂额。
深圳市场大宗交易平台显示,创业板股票大宗交易数量连续三个月大幅放量,巨额限售解禁的原始股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套现手中筹码。值得关注的是,11月中小板市场、两市主板市场大宗交易平台也联袂创出年内单月交易新高。
岁末,产业资本借路大宗交易平台抽离股市的速率明显加快。
产业资本狂跑路
郭女士除了传统的经纪业务之外,还充当了“大小非”交易中间人的角色。
“10月下旬开始,就有好几个上市公司小股东找我联系接盘资金,其中有一个是主板公司,其他的都在中小板、创业板挂牌。”郭女士一边指着手头一摞上市公司资料一边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今年这大宗交易找接盘资金的项目一直不好做,行情好的时候股东不愿意折价出手,行情不好了,又找不到接盘资金。”
“去年做成了几单交易,今年到现在还一单没做成,没想到年底之前一下来了这么多单子。”据郭女士说,她所认识的几个大小非交易中间人,手头或多或少有几笔业务意向,这其中既包括四季度解禁的上市公司股权,也有明年一二月份解禁的“远期”股权。
记者了解到,在上市公司高管们急于抛售的旺盛需求之下,目前的大小非抛售市场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利益链,尤其在大宗交易市场,中间人、接盘资金,对相关的程序和过程已经驾轻就熟。
“现在这个市场很热门,有大量的资金在专门做这个生意。”一位阳光私募基金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大宗交易都会打折,对于接盘资金来说就意味着无风险收益,第二天只要市场正常,没有暴跌,抛出之后就能获得几个点的收益。
“现在竞争非常激烈,不像前两年那么好做了。”一位长期混迹于资本市场的资金掮客向记者诉苦,由于看中这块市场的无风险收益,大量的资金涌入,既有来自投资机构的,也有来自实业资本和超级大户的。
在大量“大小非”股权等待借助大宗交易市场完成产业资本套现的同时,整个11月A股大宗交易平台的异常放量尤其耐人寻味。
据方正证券统计数据显示,11月A股大宗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超过200亿元,这一交易额不仅较10月大幅放大,而且创出了年内单月交易量的新高。其中上海主板市场成交约90亿元,深圳主板市场成交14亿元,中小板和创业板则分别超过60亿元和30亿元。
另据数据显示,今年11月,A股336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大股东、高管以及持股比例超过5%的股东)在二级市场共计进行了1277起交易,其中实施减持的达到1108起,占86.8%,合计市值近17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大宗交易平台可能存在一定机构投资者的倒仓产生交易头寸,但数量相对非常有限,绝大部分操作都是由大小非套现引发的折价交易。从11月资金流出情况来看,大宗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超过二级市场直接减持的规模。
退市新规引发减持潮?
然而,在一部分政策嗅觉灵敏的人士看来,11月大宗交易平台的异常表现,背后透露出来的政策信号十分微妙。
专注于大宗交易市场研究的资深券商人士秦先生向记者透露,“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近期大宗交易平台确实有放量迹象,场外排队等待交易的大小非股权非常多,现在完全是一个卖方市场,股市低迷,市场资金面又严重短缺,敢在年前入场接盘的资金非常少。而近期监管层释放的创业板退市新规,则可能是众多大小非急于进入大宗交易平台套现的重要诱因。”
事实也的确如此,11月初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高层履新,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后连推新政。先是强制推动上市公司分红,之后又放风,酝酿良久的创业板退市新政即将成型。
监管层的动作异常迅速,11月29日即公告推出《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
曾经作为出资方多次完成大小非接盘操作的北京拓金博讯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涛向记者表示,按照一般的操作程序,从上市公司大小非透露出减持意向,到中间人牵线搭桥寻找合适接盘人,少则需要一个月时间,多则两三个月,如果价格谈不拢,交易可能陷入搁置,长期有价无市的待售股份比比皆是。相对于9月、10月,11月大宗交易市场大幅放量,实际上场外等待进行撮合交易的存量意向待售股,数量要远远超过实际盘后成交量。创业板公司股票流入大宗交易平台基本都是原始股,有些公司和个人虽然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但并没有参与到企业的原始创业阶段,持股的目的就是为了股票上市后套现获利。未来随着退市新规进入实施阶段,一方面,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会被直接拉低,原始股股东面临资产缩水;另一方面,一旦上市公司进入退市程序,原始股股东的套现通道也将被彻底封死。与其静待政策趋紧,不如及早离场。
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份,沪深两市新增限售股解禁市值合计为1667.94亿元,环比大幅增加77.17%,上市公司减持压力继续增强。
周涛判断,11月大宗交易平台的放量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12月乃至明年上半年,随着大量创业板限售股的解禁,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减持潮。
一位券商策略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诱发新一轮减持潮的因素可能有两点:首先业内预期监管层在推出创业板退市新政后,后续针对创业板可能打出组合拳,首当其冲的,就是进行新股发行体系改革,创业板、乃至中小企业板发行市盈率大幅下降是必然趋势,已发行股份的估值水平也会理性下行,中小板、创业板股票的众多原始股股东选择避险出局也在情理之中;其次,通过新股IPO进入二级市场的产业资本,通常只会专注于一级市场操作,完成一个IPO项目后,如果涉猎到新的项目,就会从前一个项目撤退转战新项目,产业资本不是巴菲特,玩股票更不会像巴菲特一样长期持有,产业资本会在反复的套利中博取最大收益。
大宗交易定价藏玄机
“每天交易所公布的大宗交易交易价格其实就是个纸面价格,真正的实际交易价可能与交易所公布的数字有很大差异。”郭女士道破其中秘密,我们这些做中间人的,其实主要就是掌握着资金渠道,给上市公司股东牵线搭桥,具体交易的价格还要大小非股东与接盘方详谈,但据我了解,很多实际交易的价格比公开的价格偏低。
郭女士继续解释,按照监管要求,大宗交易价格应该在涨跌停范围内波动,如果接盘方资金想拿到更低折扣,但又担心公布交易价格后,二级市场过度反应,就会在商议好的实际交易价格基础上,再拟定一个纸面价。当按照纸面价格交易完成后,大小非股东会再把纸面价格与实际拟定价格之间的差价,通过各种渠道返还给接盘方。接盘方拿到的实际持股价格可能很低,至少比二级市场股价要低得多,这样才能相对安全地派发股份套利。
种种迹象显示,与传统的二级市场竞价减持相比,大宗交易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二级市场竞价交易,如果抛盘过大,往往会对股价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出现股价大幅下挫,减持计划可能因为市场变化而陷入被动。相比来说,选择大宗交易进行盘后交易则较为顺畅,虽然实际操作大多是折价进行,股东看似会蒙受一定的市值损失,但考虑到竞价减持股价出现的下跌,二者相比,股东方承受的损失可能远没有账面显示的明显。同时,采取大宗交易,股东方可在短期内大量兑现限售解禁股,而如果选择竞价减持,抛售的周期可能非常长,出于资金周转率的考虑,大宗交易也较竞价减持更为顺畅。
相对于减持潮的汹涌袭来,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案例却是凤毛麟角。记者遍查资料,发现近半年来大宗交易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案例仅有两家,两家公司分别来自中小企业板的康得新(SZ.002450)和创业板的顺网科技(SZ.300113) 。
其中康得新的增持计划则显得疑点颇多,按照公司7月25日公告,控股股东康得投资集团在7月25日通过大宗交易购入了公司385万股,价格为22.14元/股,当日折价近10%,动用资金总额约8500万元。
然后时间仅仅过去两个月,康得新就公告以25.39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募资20亿元。市场人士直言,康得新通过大宗交易增持自家股份是在为天量“圈钱”保驾护航。
退出资本反哺实体经济有限
产业资本选择从股市抽离后流向何方?周涛向记者表示,以他掌握的情况来看,大股东和其他股东的产业资本从股市套现后,选择的流向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些进行原始股套利操作的资金可能继续追逐高回报项目,比如流向艺术品市场或者一些新兴产业领域,这些资金即使继续在股市中逗留,也很难回流到股票二级市场,选择低风险产品进行稳健套利才是关键;另外一些资金,主要是上市公司所掌握的资金,则有可能补充到企业的现金流中来,我们在沟通中了解到,有些上市公司高管目的很明确,套现资金是为了给企业员工补交商业保险或进行其他一些企业行为,但这样的资金流向比例究竟占多大就很难说了;还有一部分资金,高管实施证券资产套现后,通过移民等方式直接流出境外。
“真正通过减持使资金反哺实体产业经济的案例,目前来看并不多见。”周涛以一位经营箱包制造厂的老板为例,有些老板二级市场减持也是无奈之举,“年关将至,企业资金结算更加捉襟见肘,要结算原料货款、要发员工的年终奖,这位老板把股市套现来的资金补充进了箱包厂的流动资金中,这些资金虽然解得了一时之急,但宏观形势不扭转,企业明年的状况可能更差。”
而郭女士正在经手的一个案例似乎也印证了周涛的话。郭女士介绍,一家上市公司小股东急于套现股份,而兑现资金则有两个备选投向,其一是时下最时髦的文化产业,投资拍摄一部红色主题电视剧;其二,选择在营业部参与股市配资,郭女士也将充当配资中间人的角色。
据郭女士介绍,这个“红色主题电视剧项目”主要资金融出方为银行系资金,资金融入方具有一定政府背景,项目安全度较高。因为这个项目本身契合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倾向,所以很多资金都在与资金融入方积极接洽,这家准备套现上市公司股份的小股东准备投入3000万~4000万元资金入股该项目,而相关股票的减持数量预计将超过200万股。
小股东方面通过大宗交易平台给出折价交易底限,大概是市价折价6~7个百分点。但是,郭女士与一些接盘资金沟通的结果却并不理想,基本没有资金愿意以这个价位入场接盘。郭女士透露,有一个接盘资金给出的折价率竟然达到15%,大大低于小股东的预期。
“接盘资金较小股东预期低了近8个百分点,如果以4000万元总交易额计算,一次交易缩水就超过了300万元,这对于小股东方面很难接受。12月份,类似的融资需求可能大量增加,而年关将近,接盘方手中能够调动的资金也会越来越紧。从以往的经验看,年底大宗交易折价率都比普通月份偏高。现在手头这么多项目,今年这最后一个月怎么也要做成一笔。”手握大笔项目意向书,郭女士依然显得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