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叙利亚危机并行 中东腹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3 08:21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雷志华 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11月30日中午,英国外交大臣黑格在议会发表声明称,英国已经关闭驻德黑兰使馆并决定撤回所有驻伊外交人员。黑格还表示,英方已要求伊朗临时代办立即关闭伊驻伦敦大使馆,限所有伊朗外交人员48小时内离开英国。这是伊朗示威者冲击英国驻伊使馆后,截至目前英国做出的最强硬的回应。
随着伊朗紧张局势出现新的变数,国际石油、股市以及黄金市场出现波动。11月29日,即伊朗示威者冲击英国使馆当天,欧洲三大股市盘初均下挫,英股、德股、法股跌幅都超过1%。而此前一天,欧美股市受欧债问题新进展等利好消息的影响曾普遍上涨。国际油价的反应更为敏感,11月29日收盘时,纽约商业交易所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61%,收于每桶99.79美元,盘中最高达到每桶100.15美元。作为世界经济另一风向标的黄金价格,当天也出现了上涨,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上涨0.2%,报收于每盎司1713.40美元,创下一个多星期以来最高收盘价。
作为重要的产油国,伊朗局势紧张能轻易触动世界经济的敏感神经,有“中东心脏”之称的叙利亚,危机的演变则能拨动整个中东局势的敏感神经。继遭到阿盟和西方制裁之后,土耳其也于11月30日宣布暂停与叙利亚的所有金融交易、冻结叙政府资产。套在叙利亚脖子上的制裁绞索越勒越紧。与此同时,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西方军事干预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军事干预利比亚的急先锋法国再次走向前台,计划对叙利亚反对派进行军事训练,以此加速巴沙尔政权的垮台。政权更迭的“利比亚模式”似乎已拉开帷幕。
伊朗危机“新燃点”
伊朗与英国之间这轮外交危机,可以看做是伊朗核危机的延续。在国际原子能机构11月8日公布伊朗核报告之后,英美等国以伊朗发展核武器为由,于21日宣布实施新的制裁措施。伊朗随后作出强硬回应。11月23日,伊朗议会通过一项紧急法案,呼吁驱逐英国驻伊朗大使,以示对英国制裁的抗议。27日,伊朗议会投票决定降低与英国外交关系等级,并驱逐6名英国驻伊朗外交官。第二天,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批准了议会的议案,敦促伊朗外交部在两周内将伊英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并要求伊朗政府将两国经贸关系降至最低水平。
政府层面的怒火随即向民间蔓延。11月29日,数千名伊朗高校学生和群众聚集在英国驻德黑兰使馆周围,并与伊朗防爆警察发生冲突。随着局面的失控,人群开始向使馆内投掷燃烧瓶和石块,20多名示威者还冲进使馆、焚烧英国国旗。据媒体报道,示威者还曾将英国使馆6名人员扣为人质。在大批伊朗防爆警察赶来增援后,局面才得到控制。
伊朗外交部11月29日晚发表声明,对示威者冲击英国使馆事件表示“遗憾”,并强调这是一种“不可接受”的行为。尽管伊朗在第一时间撇清与该事件的关系,并摆出了“低姿态”,但这并未防止事态恶化。英国首相卡梅伦11月29日晚发表声明说,伊朗将为未能保护英方工作人员和使馆安全承担“严重后果”。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也于当天一致通过决议,强烈谴责对英国驻伊朗德黑兰使馆的袭击事件,敦促伊朗政府保护外交官。
伊朗示威者冲击英国使馆事件,很容易让外界联想起1979年伊朗大学生占领美国驻伊使馆扣留美国人质的事件。30多年前的伊朗人质事件,开启了伊朗与美国长达数十年对抗的历史。继英国宣布关闭驻伊使馆后,德国于11月30日宣布暂时召回驻伊朗大使。此外,挪威也宣布暂时关闭驻伊朗的大使馆。
有西方媒体认为这起冲击英国使馆事件幕后有伊朗政府的影子,因为没有官方的默许事态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目前纠缠于事件细节意义不大,从国际道义角度看,伊朗在这轮外交交锋中已经失分,也必将付出相应的代价。伊朗局势出现的新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个产油大国的动荡对疲软的世界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作为中东举足轻重的大国,伊朗危机的走向将直接影响未来中东地缘政治版图。
叙利亚可能滑向内战
与伊朗危机“并行”的是叙利亚危机。但与伊朗的危机体现在外交层面不同,叙利亚的危机充满硝烟味。11月23日,曾参与利比亚军事行动的美国核动力航母“乔治·H·W布什”号抵达叙利亚附近水域。几乎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发表声明,敦促美国公民离开叙利亚。美国的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军事干预叙利亚的前奏。叙利亚周边局势也骤然紧张,邻国以色列、约旦和土耳其宣布进入战备状态。海湾国家巴林、卡塔尔、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向滞留叙利亚的本国公民发出呼吁,希望他们尽快撤离叙利亚。
俄罗斯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即将开赴叙利亚的消息,引发俄“力挺”叙利亚的猜测。美俄航母同时出现在处于危机漩涡的叙利亚附近,确实能让媒体产生无限联想。不过俄罗斯官方明确否认“库兹涅佐夫”号的造访与叙利亚局势有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据媒体报道,俄“库兹涅佐夫”号这次出访任务中,还包括与叙利亚宿敌以色列的海军举行联合军演。尽管俄罗斯警告“利比亚模式”不能在叙利亚重演,但其在西方军事干预利比亚时的态度大逆转,不会让叙利亚觉得俄的“口头支持”有多牢靠。目前来看,外部的军事压力,只能由叙利亚单独承担。
早在今年8月18日,美、英、法、徳等国就发表共同声明,明确要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下台,为暴力镇压示威者负责。政权更迭,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在叙利亚问题上要达到的目的,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实现。但目前来看西方不太可能把直接军事打击作为唯一选项,与利比亚处于阿拉伯世界边缘地带不同,叙利亚的地缘战略位置要敏感得多。外部军事干预,很可能把以色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卷入战火,这也是巴沙尔能够与外部干预势力周旋的重要砝码。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更可能采取从内部瓦解巴沙尔政权的做法。
目前这种条件似乎正在走向成熟。随着叙利亚国内暴力活动的持续,阿盟、土耳其等相继对叙实施经济制裁,巴沙尔政权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都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此同时,叙利亚内部的多股反对派势力日渐活跃,并表现出联合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意愿。由叙反对派势力在土耳其成立的“叙利亚全国委员会”,已经被法国视为“合法对话方”。另据报道,法国军人已抵达土耳其和黎巴嫩北部地区,即将对由叙政府军倒戈军官组成的“叙利亚自由军”进行训练,以提高其战斗力。
不过,叙利亚滑向内战的危险并非没有转圜的可能。11月28日,阿盟表示,如果叙利亚当局同意签署旨在停止镇压互动的协议,阿盟将重新考虑此前通过的针对叙利亚的制裁决议。与西方国家不同,阿盟不愿意看到叙利亚陷入内战。但是,叙利亚危机最终将以何种方式结束,可能不是巴沙尔政权和阿盟所能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