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总经理质问基金询价:那么高的市盈率,“你怎么可以接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5 01:1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匡志勇 王艳伟
“很奇怪,基金公司80倍的市盈率可以接受、9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150倍的市盈率也可接受,到那么高你怎么可以接受呢?”12月2日,在深圳召开的“第十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双双炮轰公募基金在新股询价过程中没有做出“好榜样”,在询价中参与“疯狂”定价。张育军甚至向监管部门建议调查“谁在推荐那些高价股票”。
公募基金“疯狂”询价
在论坛上,上证所总经理张育军分别引用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各一家新股公司的发行情况来证实高价发行案例的普遍性。
华锐风电(601558.SH)首日发行市盈率高达50倍,当前市盈率14倍,市值已经从800多亿元到了400多亿元;海普瑞(002399.SZ)首发市盈率近80倍,发行价格148元;国民技术(300077.SZ)发行价格高达88倍,发行市盈率98倍,按发行价估算,市值达到170亿,现在剩下69亿。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主板公司前十大跌幅,最低的有45%;中小板前十大跌幅中,最小的也有60%;创业板前十大跌幅中,最小的是58.8%。再看新股的破发率,最近两年明显增多。
而高市盈率带来两方面恶果:一方面,投资人蒙受重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一、二级市场股价严重倒挂,基金规模缩水。
“不可思议的就是我们基金业作为购买方出价依然是很高的。”张育军称,发行人想卖高价,实际上无可厚非,“很奇怪的基金公司80倍的市盈率可以接受、9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150倍的市盈率也可接受,到那么高你怎么可接受呢?”张育军反问道。
宋丽萍也认为公募基金在新股询价中没有做出“好榜样”。宋丽萍劝诫各基金公司“应理性参与新股发行询价,提升新股定价能力,促进IPO的合理定价”。
其中,宋丽萍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公募基金参与新股发行的程度有所上升,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询价对象的占比是34%,而对应的有资格参与询价的基金数占比只有22%。基金公司在网下询价阶段,报价存在着定价不合理或高估现象。深交所内部研究报告分析表明,基金公司询价对象报价只有26%的比例,在承销商的估值区间内,公募基金报价高于主承销商估值区间的比例高达41%。
在每单IPO报价最高的前十家询价对象中,基金公司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5%和32%。创业板报价最高的十家机构,频次统计排名中有三家是基金公司。
对于上述现象,张育军总结称,目前在新股发行过程中,市场机制存在很多缺陷,市场约束机制还不是很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市场自身的机制培育,保证市场机制有效运转就尤为重要。
对于公募基金,张育军认为作为机构要建立严格的市场估值体系,冷静一点,专业一点,看得远一点,成熟一点,不要那么急功近利。公募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看看内部自身的约束是否有效。公募基金作为市场参与主体要归位尽责,诚信是基础。特别是作为股票购买方总得踏实一点,便宜一点总比贵的好,为什么大家总觉得贵的比便宜的好呢?
针对新股发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张育军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询价机构的监管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对保荐机构,以及投资人的诚信记录的工作。比如那些高价股票是谁推荐的,监管部门应该查一下,要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
公募要转型资产管理公司
宋丽萍认为目前公募基金在二级市场更多的只是充当交易者角色,以赚取短期波动型收益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好合格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公募基金要全面向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据此宋丽萍对公募基金提出了三大建议:
第一,建议公募基金要深度挖掘投资标的,综合考量上市公司的分红能力和长期成长性,强化对上市公司的风险识别,避免仅仅在二级市场上博差价的投机行为。
第二,可以推出一些特殊的基金。比如说社会责任基金、环保基金,引导基金投向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第三,基金公司需要对客户进行分层、分类,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的管理,真正实现向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公募基金要针对风险收益偏好不同的投资者提供合适的产品。比如说,为养老金和大部分储蓄客户提供低风险长期回报的产品。为高净值客户和风险偏好的客户提供杠杆性的产品,为满足投资者的交易策略和资产配置的需求,推出各种交易型和工具型基金产品。摄影记者/任玉明 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