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海长河抗争 吕四港成就千年古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5 09:46 来源: 新华08网
“吕四港者,将夹于扬子江北端处,建立渔港也。 ”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吕四建立港口的设想。 如今,中山先生的遗愿已经成为现实,吕四港不仅成为了国家六大中心渔港之一,而且正在向“上海北翼第一海港”目标全力冲刺。
传说吕四因吕洞宾驾鹤四至得名;因海啸后朝廷抽调的移民而兴旺;因抵御倭寇侵犯而筑起捍海大堤……吕四的故事,真是说也说不完……
晚清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吕四垦区建立的“高等小学”校址,后成为通师侨校、抗大九分校
吕四大洋港停满渔船
“高等小学”校址
已900多年历史的集庆庵
吕四进士府后堂
渔民在海堤牧牛
古人事
关键词:吕洞宾、倭寇、贡盐
因吕洞宾驾鹤四至得名
“吕四,相传是因为吕洞宾四次到此,才有了这个名称。”原吕四文化站站长陆志秋表示,清张宗绪撰写的《慕仙楼志》中传说吕洞宾曾四至吕四:第一次卖药治病,第二次炼丹隐居,第三次售糕赈荒,第四次喝酒赠金。
相传吕洞宾有次到吕四来,在老街开了一家烧饼店,雇用了两个伙计做烧饼,做出的烧饼像块缸爿,一个小铜钿买两个,又香又便宜。有天早上,有位打柴的青年买了烧饼却舍不得吃,把饼放进口袋。吕洞宾询问得知,青年买烧饼是给婆婆尝尝的。
吕洞宾认为打柴青年是孝子,就从屋里另外拿出两块热缸爿饼放进了青年的口袋。奇怪的是,婆孙俩吃了吕洞宾给的缸爿饼后,再也不会觉得肚子饿了。“人不吃饭怎了得,不生病了吗?”婆婆急了,吵着要孙子陪着上街找吕洞宾。吕洞宾用手轻轻地往婆孙俩背上一拍,一团烧饼从嘴里吐了出来。正巧旁边有只狗窜上去一口吞了,只见那条狗腾云驾雾飞上了天。后来那家缸爿饼店不开了,墙壁上留下了两行打油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另外,吕四又名鹤城。当地有人认为这也与吕洞宾有关,因为吕洞宾每次来去都是以鹤为驾。陆志秋告诉记者,吕洞宾驾鹤本是神话,然而吕四盛产仙鹤并不是虚言,古籍对此有所记载。明代海门知县吴宗元诗云:“自古神仙不可求,谁将小纪传东游。只今唯有千年鹤,为问当年曾见否。”这是历史上对吕四仙鹤最早的描述。
沙洲千年演变江海重镇
吕四的前身是位于长江黄海交汇的沙洲。现在吕四沿海北部,还可以看到以冷家沙为中心的暗沙以扇形列布在吕四沿海,涨潮时隐入海水中,落潮时露出水面。
唐时吕四也称白水荡。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讨武檄文传为名篇,他在扬州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兵败后遁迹白水荡,就是现在的吕四。据传,张謇曾在吕四发现骆宾王墓的残碑,出于对士大夫精神的钦佩之情,后将其迁葬于南通狼山脚下一块向阳的风水宝地处。
公元1554年,明世宗嘉靖33年,倭寇入侵,由吕四场廖角嘴登陆,淮扬兵备副使张景与宋军张恒带兵聚歼倭寇于吕四场。公元1557年,巡盐御史崔栋到两淮地区视察,为防御倭寇奏请朝廷获准吕四筑城,朝廷拨白银4300两,由继任张九功经手筑城,经一年零一个月筑城成功。鹤城周长452丈,高1.5丈,城上有垛垛矮墙可作军防,城门四座,水关两座,建有门楼供看守居住。
登城楼极目眺望,吕四“南襟长江,北负沧海,东望扶桑、西连通泰,气象万千”。
清宣统六年,通州直隶志记吕四场为二市区,辖垦牧乡,宣统二年改称吕四市。1929年8月,民国政府改吕四市为吕四区。1949年始,吕四区属启东县,1951年被确立为县属镇。此后,吕四行政区域几度调整,1993年启东县先后撤消吕四区、吕四港委,后吕四镇与大洋港乡并为吕四港镇。
流放之地产出“贡盐”
吕四形成于沙洲,何时有了人烟?有史料记载,吕四早期的居民,为流放于此从事盐业生产的各地犯人,当然,也不乏从外洋漂来的各地渔民。其居民究竟源于何地,如今很难考证。
但吕四方言是一种罕见的方言,与“南沙”启海话“风马牛不相及”。有学者推断:当年那些违法的“流人”来自全国各地,在沙洲与大陆有天然间隔、对外交通和交流不便的情况下,各地方言长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
也有资料称,后周显德二年,吕四设为盐场。“吕四盐业,在中国盐业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陆志秋告诉记者,犯人被流放到吕四生产盐做苦力活,一旦做上了盐工子孙都不能读书,也要一辈子做盐工。
在近代,吕四盐业同样名扬天下。清光绪二十九年,徐尔彀、徐显石等人发起集资成立同仁泰盐公司,推清末状元张謇为经理。张謇对管理机构、盐户待遇、盐制作生产等方面进行改革,得到广大盐民的拥护。
清光绪末年荷兰万国博览会上,吕四盐取得一枚金奖;后来又在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上,又获得特等奖。一时间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真梁美味甲天下”。
今人说
关键词:文化、港口、小扬州
历史长河底蕴深厚,留诸多遗珍
牧渔垦荒,沧海桑田,勤劳勇敢的吕四人用双手将昔日的沙洲变得日益美丽而富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吕四渔民号子、民间音乐十番锣鼓世代传承源远流长,洞宾楼、三清殿等美景名胜引诸多文人墨客妙笔生花,李磐硕、陶桂林等救国先驱和建筑大师时时激励后人奋发进取……吕四的文化,凝练成了一个个特殊的符号。
因为常年出海,当地渔民自古以来有着求佛保平安的传统。渔民们在得子之后,还会将孩子放到庙中寄养,和尚会给孩子戴上长命锁等吉祥物,以求佛祖保佑他长命百岁。待其成年后,再用笤帚将其“扫地出门”,意为还俗。因此,在当地的渔民名字里,不难发现“金”“妙”“庙”等字眼。
“吕四人才辈出。” 陆志秋说,吕四曾哺育出很多名人,如东洲探花崔桐、清末名士李磐硕、建筑大师陶桂林等。
在大海上撒网,在滩地上耕耘,世世代代勤劳勇敢的吕四人创造了许多可贵的文化财富,千年变迁的吕四渔民号子、民间音乐“十番锣鼓”、蜚声海内外的裸眼微雕裸艺术,还有民间工艺点彩版画、芦扉花布、芦花靴等。
其中,《吕四渔民号子》大致可分出海篇、打渔篇、接潮篇、归港篇等。从目前已整理出的对草、拢绳、接潮、拔蓬、起锚、测水、摇撸、盘车、拉网等40多种长短不一的号子中,可以感觉出其高吭嘹亮、连绵悠长、节奏明快、音节委婉等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
近年来,吕四渔民号子以及民间音乐十番已成功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江海遗珍。目前,具有吕四渔家特色的民居、家居摆设、传统的捕捞工具乃至服装服饰等,也在进行重点保护中。
渔船竞帆商贾云集,造就“小扬州”
吕四港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唐宋时就已形成。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侵犯骚扰,进士崔桐在吕四筑城,吕四成为渔船集散之地,商贾云集,市面繁荣,有“小扬州”之称。
吕四沿海有三条港口,大洋港、茅家港、秦潭港,它们统称吕四港。吕四渔场资源丰富,常见的鱼类有二三百种,尤其大小黄鱼、海蜇、鳓鱼、方蟹、鲳鱼最为出名。解放前后,大小黄鱼、海蜇出口东南亚国家,都指定要吕四的货。
身为第四代船长的汤金妙是吕四东皇三村村书记,家中曾有七八条渔船,是名副其实的“船老大”。自打他有记忆开始,村里的男人们常常驾驶着木帆船在附近的沿海浅滩拉网捕鱼,时常一去少至十天,多则半月,“缴获”的海产品成了村里绝大多数人的经济来源。
20岁那年,他继承了祖父辈的“衣钵”,成了一名年轻的船长。
“那时候我开的是120马力的马力木船,载重30多吨,比以前木船也跑得远了。”1994年,随着渔业技术的发展,东皇三村的捕鱼设备也进行了更新换代,马力木船被铁船取代,马力也整整涨了一倍多。1996年,经国家海洋局批准,为了能让渔船在海里跑得更远,汤金妙打造了125吨的铁质渔船。汤金妙说:“渔民们出海捕捞的海域从祖父辈时的三十海里延伸到现在的一百多海里,最远的能够到达中日、中韩的公海领域,出海的周期也变得更长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吕四港镇海洋渔业经济走出了一条直线上升的发展轨迹。
解放初期,吕四渔民用简单的捞网、络子等工具在沿海浅滩捕捞小鱼、小虾。1953年至1956年,吕四办起了10多个渔民高级社,拥有捕捞船200艘。1960年建立国营海洋捕捞公司。1975年,生产渔船发展到503艘,渔业产量达到3.7万吨,其中出口量达100吨。至1998年底,全市拥有各类渔船2031艘,大多数渔船都配备了卫星导航设备、先进的探鱼设备,为科学安全捕捞提供保障。近年来,吕四港镇海洋捕捞量占了南通的“半壁江山”,占江苏省的三分之一,形成集海产品加工、交易、冷藏、海洋生物制药等于一体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目前,吕四渔港规划明确提出,将把吕四建成一个以特有的海洋资源、文化背景为依托,以“海、港、湾、岛”为核心元素,融东方文化、渔港风情、休闲美食、旅游景区、水上运动于一体,面向国际、立足一流的多功能综合性渔港风情区。(□见习记者 陈莹 快报记者 陈泓江/文 快报记者 陈泓江/摄)
【责任编辑:彭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