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PM2.5数据因何难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6 03:3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海平

   衡量空气质量的PM2.5数据,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熟知,但环保气象部门却迟迟没有公开相关数据。

   “公布PM2.5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环境标准问题,而是有关方是否愿意下决心做的问题。”12月5日,一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大气科学研究学者指出。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环保、气象和卫生系统官员的“私下”证实,“如果有关方确定公布的时间和标准,我们可以随时做到。”江苏省环保厅一位官员对记者说。

   监测难度不大

   空气污染颗粒物PM2.5,终于被纳入修订中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预计2016年PM2.5国家限值标准才会公布。

   据环保部负责人公开介绍,不能立即公布PM2.5的原因是,“在全国统一开展PM2.5监测涉及仪器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财政资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统的准备工作和能力建设工作,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难以立即开展PM2.5监测工作”。

   事实上,中国气象学界对PM2.5的研究早在10年前就已开展,中国环保和气象部门则是从“十五”规划末大规模开展相关研究。而医学界对PM2.5的致病性研究也开展过多年。

   气象学界研究获得的有关PM2.5的数值具备较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目前对PM2.5进行观测的方法很多,仅通过气象卫星观测数据就能做到,而不需要在地面架设仪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位教授向本报指出。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财政投入不足、监测人员数量不够”等认为“公布PM2.5有难度和压力”的理由不成立。

   此外,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一位教授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在现有环保和气象的基础上,一个地级市只需要投入10万元就可对PM2.5实现监测。

   地方压力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指出,目前公布PM2.5的阻力来自地方,如果按照国际上现行99%的达标率计算,意味着每年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天数只允许有3天。

   江苏省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向本报表示,地方制造压力阻止PM2.5公布,是当下政绩考核观、GDP独大的直接表现,“官员是否有能力,就看能否保持经济增长”。

   “在空气质量方面,国外执行更严格的技术标准如PM2.5,并要求接近365天的全年良好天数;而我们执行的是低标准的PM10,且要求达标的良好天数也少,诸多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上述南信大的教授指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多位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学者向本报表示,现有实践表明,如果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标准公布PM2.5数值,则代表着中国东部沿海工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其环保部门公布的“空气良好”天数都会变成“空气劣质”天数。

   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终身教授李占清向本报记者表示,其负责的“大气辐射综合观测项目”研究显示,中国华东地区以及华中地区的东部上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气溶胶覆盖层,其衡量数值“气溶胶光学厚度”超过周边地区2倍以上,更高出全球平均厚度4倍。

   气溶胶(Aerosols)是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的总称,PM2.5也包含在内。

   有气象研究学者向本报透露,多年的研究显示,中国沿海地区PM2.5数值平均都在75微克/立方米以上,而在美国和日本,这一数值常年平均少于10。

   此外,一旦PM2.5数据在中国正常公布,很多城市的“蓝天计划”会因此引发争议。“蓝天计划”,是提高空气质量,使蓝天重现的计划,具体是指城市空气质量为一、二级达标的天数。以南京来看,“蓝天计划”要求全年的“污染”天数少于45天,意味着年度“空气良好”天数比率要达到88%。

   也有学者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从PM10到PM2.5也耗费了多年,中国目前提出到2016年公布PM2.5国标已是赶得较快了。

   “为什么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会很好,因为政府采取了很多非常规性手段,虽然只是短期性的,”上述南信大教授表示,“如果按照现行的排放和监测标准,理论上中国的PM2.5可以达标,问题是,现在偷排现象较为严重。”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地方政府不是公布PM2.5数值的障碍。江苏省政府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公布PM2.5则可以利用环保的手段来倒逼经济转型,这是一件好事,地方为什么不愿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