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取舍之间辟新天——科学发展的上海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7 01:5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慎海雄 徐寿松 叶锋 上海报道

  每当汽车驶上黄浦江上的卢浦大桥,许多司机依然会习惯性地放慢车速,鸟瞰江滨那片土地。那里,曾是举世瞩目的世博园。

  如今,她已翻开新的一页,正在变身成为集博物博览、文化创意、总部商务等于一体的功能区。从近百年前的“和兴钢铁厂”到世博盛会,再到逐步迈向文化和经济的世界级地标,这片5.28平方公里土地的嬗变,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一条革故鼎新的变革之路:调整传统经济结构,摆脱过往路径依赖,转变旧有发展方式;下决心改变过分看重GDP增长,减少对重化工业、投资拉动、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房地产的依赖。

  这是一条忠实践行国家战略、勇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创新之路: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的经济发展被经济学家称之为“雁阵模式”。作为领头雁的上海,它振翅腾飞的方向,往往是为整个雁阵探索新的航路。

  “要老老实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上海“十二五”从经济发展上看,就是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快与慢:全球视野下的上海速度

  与以往不同,今年上海经济增速似乎“表现平平”,前三季度GDP增长8.3%,在国内31个省区市中列倒数第二,全年增速估计在8%左右。

  上海慢了?而上海自己却相当淡定。

  与其“被调整”,不如主动调整。上海之“慢”,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主动调整的结果。上海正在向传统的发展模式告别。

  上海慢得有道理:

  ——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力正在减弱。除崇明岛外,上海的投资密度已达1亿元/平方公里,在此“高台”上还倚重投资,不是不可以,但今后代价之大不言而喻。上海毅然选择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上海却是2.2%的负增长。这是12年来上海首次出现投资增幅下降。

  ——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降低。上海严格贯彻中央调控政策,实现房价稳中有落的同时,推动经济“去房地产化”进程。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对房地产的依存度已降至8%以下,大大低于2005年15%的水平。且全年新开工住宅中,多数是保障房。

  ——重化工项目比重大幅回落。“钢铁、汽车、石化等七个重化工产业,上海都做到了全国最大。在重化工领域,上海基本上不新增投资了。”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说。通过调整,钢铁等重化产业占上海全市工业的比重,已从2005年的23.9%降至20.6%。

  ——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淡出。上海的出口一度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很大,如今情况大不同。位于松江出口加工区的广达电脑,高峰时生产全球三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而今年上半年产值下降9%。

  这是发展阶段的规律使然。上海近年来主动对经济“做减法”。“十一五”期间,上海淘汰落后产能2873个,累计影响产值1000亿元。即使是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时,在“保增长”过程中,上海也没有丝毫犹豫。仅此一项,就调降了一个百分点的增速。

  经济指标是弹性的,民生指标则是刚性的。令人欣喜的是,上半年上海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比实现减少0.63万,处在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还有百姓收入。上海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并没有因为GDP增幅的下降而走低,前三季度增长13.3%。“百姓得实惠、发展得机会”。在专家眼里,正是这些民生指标构筑了平稳转型的“底线”。

  未来,上海经济增长将维持在相对放缓的状态。对此,上海早有准备。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分析,两对变量的矛盾关系决定了转型的艰巨性。一是“快变量”和“慢变量”,随着土地、资源和环境等各项要素的趋紧,传统的经济增量快速缩减,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新的产业部门和增长点,培育相对缓慢,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内变量”和“外变量”,经济体内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求很迫切,但全球经济低迷、外部需求疲弱、债务危机蔓延,增加了转型的不确定性。

  转与变:国家战略下的率先转型

  2011年2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刊文:世博场馆还没拆完,上海启动了一项比举办世博会更具雄心的项目,那就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的确,探路科学发展战略下的率先转型,已在上海全面推进。

  位于苏州河北岸的闸北区是在转型中实现区域腾飞的典型。曾经的老工业之城,置身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框架中,谋定转型之路,如今“走出低谷”。服务经济取代传统工业快速发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和“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相继运行,区内的工业园区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曾经破破烂烂的大宁地区也已成为上海商业文化休闲新地标。

  “变”随“转”来。上海“转”出一片新天地:

  转型带来经济结构优化。今年前10个月,上海新设10万户服务型企业,占同期全市新设企业总数的近九成,为2007年以来之最。目前,上海的服务经济已呈现“5、6、7、8”格局:从业人员超过50%,增加值占比接近60%,贡献的地方财政收入超70%,利用外资占比近80%。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上海的服务经济比重将达到65%。

  转型促进经济质量提高。以上海工业土地的单位产出率为例,2005年是49亿元/平方公里,2010年增加到63亿元/平方公里,2015年这一指标指向了70亿元/平方公里。钱没增加多少,地也不再扩张,但结构优化之后,经济效益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可喜变化。

  转型催生城市功能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快速成型,远不止于黄金现货、商品期货及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前三,更可喜的是新平台的不断涌现。今年9月,国内PE领头羊——弘毅投资将其跨境投资基金管理总部落户上海;国内外众多金融衍生品的专业机构也纷至沓来。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表示,转型升级正在使上海的金融服务业展现蓬勃发展之势,在许多领域超出人们的预见。

  破与立:历史方位中的创新驱动

  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空间无多,探索新的增长动力势在必行。

  上海之路,动力何在?

  上海市委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审时度势,作出战略选择:“十二五”期间上海要下决心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动力在于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发展的新优势。

  为创新,上海“不惜血本”。两年来,上海“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重大项目资金”已累计支持4批164个市级重大项目,共安排资金51.94亿元。上海已成为全国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数最多的省市。今年1-9月,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增长14.3%,远高于全市工业的增速。

  植根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深厚腹地,企业创新如鱼得水。理想能源的薄膜太阳能生产设备下线,一举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格局;展讯40纳米的芯片流片成功,已占据全球GSM芯片1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已获得支付行业牌照的40家企业中,上海有14家,占1/3强……

  创新,绕不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突破,意味着要率先从最“窄”的瓶颈处切入。比如,与服务业企业匹配的营业税体系,已无法适应不断分工发展的现代服务经济。上海积极争取,在有关部门协助下,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破冰”。明年1月1日起,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将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创新,更是政府自身运行方式的改革。上海全力打造“透明度最高、效率最高、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三年来,市区两级政府调整和清理的审批事项就达952项,取消和停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超过300项。

  创新,当务之急,还在于突破旧有的考核桎梏。2009年,上海就取消了对各区县GDP的排名。这不是不要速度,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力气。

  不考GDP,考什么?

  上海市统计局日前推出“十二五”时期新的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方案,超过70%的指标均为首次设立,包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安全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等。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将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确立新的考核指挥棒。

  取与舍:科学发展的上海之路

  “科学发展是当下中国的梦想,更是上海的梦想。”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说,上海走的就是科学发展之路。

  把自身梦想安放在国家战略蓝图之上,以这样的自觉意识和共同意志为起点,上海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家不同战略定位,承担不同的使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定位为共和国工业基地的上海,让工业梦想之花大放异彩,曾经创造了工业总产值、出口总值、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商业调拨量、向外省市输送技术力量等10个全国第一。但上海也付出了城市功能单一化的代价,由此引发反思:“增强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对内对外的枢纽功能”。伴随着二十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建成“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明晰,从工商之城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型的大幕开启。

  “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作为先行者的上海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瓶颈、体制机制障碍、社会矛盾凸显等一系列挑战。

  把挫折与困顿变为探索新路的智慧与动力,面对一百种困难寻找一百零一种答案!上海市委、市政府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新一轮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过程,将科学发展这一党的战略思想化为治市理政的理念,融入日常实践。“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豁然开朗!申城上下,把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是党中央的重托,也是上海发展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初,正在哈佛大学撰写博士论文的罗兹·墨菲,特别把论文的最后一章留给“上海的今天和明天”,大胆地预测“上海在未来的岁月里繁荣昌盛”。

  墨菲的预言已经并正在成为现实。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展望:转型之后的上海,全球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基本建成,城市功能升级,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那时候,上海真正成为全球城市。”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强调:“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赋予上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上海要当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这是一次开启新时代光荣与梦想的转型,这是一次艰巨而辉煌的远征。在科学发展的伟大道路上,上海,已经出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