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PM2.5监测争议:专家称PM2.5可进入肺泡危害人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7 09:41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从环保部了解到,公众普遍赞成将PM2.5监测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空气质量标准,有的还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应提前实施。

  PM2.5监测争议:专家称PM2.5可进入肺泡危害人体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连续几日的雾霾天气使PM2.5监测再次引起大众关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12月6日从环保部了解到,公众普遍赞成将PM2.5监测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空气质量标准,有的还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应提前实施。

  公众支持PM2.5监测纳入空气质量标准

  据新京报消息,备受关注的PM2.5标准征求意见12月5日结束。12月6日从环保部了解到,征求意见期间收到了1500多条反馈意见。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环境保护部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吸取和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标准草案,争取尽快正式发布。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12月6日表示,截至此次征求意见结束的时间12月5日24时,环保部接到反馈各类意见和建议经过整理分类,主要集中在几大方面。首先,意见普遍赞成将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标准;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部分污染重、有条件的地区应在2016年1月1日前提前实施。

  此外,反馈的意见还建议调整标准的分区和分级、部分污染物限值等标准内容;建议标准实施后加强监测,及时公布数据,使公众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还有建议指出,标准实施后,政府、企业、组织、公众等有关各方应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根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

  钟南山:可进入肺泡全面影响人体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PM2.5虽然个头小,但是对空气质量的破坏性却是最大的。有人说,这样的大雾天气就是因为大气污染的原因,PM2.5难辞其咎。那么大雾天气真的和污染有关吗?PM2.5到底有多可怕?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指出,首先要区分灰霾和雾霾天气,我们所担心的空气污染主要是在灰霾天气下。

  钟南山称“灰霾天气相当大的部分还是和污染有关系的,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工厂散发出的挥发性的氮氧化物,燃烧石油产品的废气等等,但是它需要一些条件才会形成很明显的灰霾天气。雾就是由于气温的关系,湿度比较高的话变成雾气。”

  PM2.5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钟南山直言不讳,这个大小的颗粒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钟南山:“5以上的话就到气管支气管,但是5以下,特别是1到3微米的话,就会进入肺泡里去,肺泡是用来做气体交换的地方,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对其它都会有影响,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教授做过的一个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话,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

  潘小川同时指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不是颗粒物本身,而是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物质。

  潘小川称,“实际上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二噁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作为衡量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从1996年起,PM10被纳入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今年以来,PM2.5被越来越多的提起及讨论,钟南山指出,官方发布数据与民众自身感受的巨大差距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统一的监测标准。

  PM2.5标准首次制定

  11月16日,环境保护部对外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三次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调整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这也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

  意见稿中,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新标准拟于2016年1月1日全面实施。212>>

  从环保部了解到,公众普遍赞成将PM2.5监测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空气质量标准,有的还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应提前实施。

  PM2.5从哪里来?

  专家分析,现阶段工厂和燃煤影响甚微,PM2.5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

  今年入冬后的几场大雾,美国大使馆自己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在微博(http://weibo.com)上广泛传播,使得PM2.5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PM2.5是从何而来?

  早在1992年和1993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就探索过北京空气中的这种细颗粒物,试图找到造成北京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专家们在北京西南部的燕山石化区,西部靠近首钢厂区的石景山区北辛安,东部的东单路口、东四六条等地布置了采样点。 监测的结果显示,北辛安的污染最为严重。而市区的东单、东四主要的污染源是汽车尾气,其次是民用燃煤。

  环保部门的专家称,燃烧都会产生PM2.5,工厂、燃煤、汽车尾气、烧树叶和秸秆,到人们烹饪做饭、抽烟、甚至使用发胶,都会产生PM2.5。

  另外,工地上的泥土被带到道路上,经过车辆的反复碾轧,原先的粗颗粒,也粉粹成为了细颗粒物。

  北京市从1998年开始了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业方面,随着首钢、东南郊化工产业的停产搬迁,北京的中心城内已经基本没有了工业制造业。同时,经过了多年的煤改气工程,五环内的燃煤锅炉已非常少见。

  工厂和燃煤这两个PM2.5来源,对于北京城区来说,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与此同时,与工厂和燃煤逐年减少相比,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却在近几年飞速上升。“无论是汽油车还是柴油车,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PM2.5,柴油车产生的PM2.5更多一些。同时,汽车尾气中的一些气态污染物,也会二次转化为细颗粒物。”专家说。

  目前官方并没有各种污染源对于PM2.5贡献率的比例,在北京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下,机动车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专家指出,这也就不难解释位于繁华、车流量大区域的美国大使馆,为何PM2.5监测数据总是很高的原因。

  如何治理PM2.5

  从PM2.5的来源分析看,除了政府需要治理的污染源外,汽车等公众生活用品,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专家指出,我们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产生着PM2.5,有些人产生的会更多,譬如拥有车辆更多的人。

  北京市环保局的一位官员也表示,在经历了多年的工业、燃煤治理后,第二产业的污染目前已经不是北京环境的主要矛盾。因此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重心,也逐渐从第二产业逐步向产生污染更多的方面来转移。机动车尾气、汽车修理、餐饮油烟等方面,都已经成为治理重点。而治理机动车污染则是目前北京的重中之重。

  公众环境与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虽然PM2.5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公众的生活活动,但对于解决PM2.5污染来说,并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公众,当然也不能完全推给政府。

  “PM2.5的污染一时无法解决。目前首要的应该是政府要对PM2.5进行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而且不应该只公布一个城市一天的平均数值,而应该公布每小时、每个区域的实时监测数据。这就可以让公众了解到自己所处区域的空气污染情况,采取措施减少对自己健康的影响。而且数据高的时候,政府也可以倡导大家绿色出行。”马军说。

  马军表示,接下来就是识别PM2.5的污染源,最后实施减排。减排应该采取由易到难的方式,先解决工地扬尘、道路遗撒等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机动车由于涉及每个人的生活,减排的困难也最大,应该由政府和公众合力去解决。

  专家:普通口罩对防范PM2.5作用微弱

  据北京晨报消息,据专家介绍,即便是医用一次性口罩,对于防范PM2.5也是能力有限,普通店铺销售的时装口罩作用更弱。

  据专家介绍,即便是医用一次性口罩,对“PM2.5”也是能力有限,那些花里胡哨的时装口罩就更别提了。

  据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设备部副主任宋连友介绍,硬质口罩适合在粉尘多的矿区、水泥厂等使用,口罩有不同的型号,适合不用使用者。如果是用于阻拦可吸入颗粒物进入人体,那么医用一次性口罩就可以了。他介绍说:“医用口罩主要针对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但是对于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的作用就小一些了。大雾天里,敏感人群佩戴医用口罩比较合适。”他同时表示,棉质口罩的防护性有限,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暖。

  名词解释:

  PM2.5

  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因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PM10

  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可被鼻毛吸留,也可通过咳嗽排出人体。(编辑:海绵)2<<12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