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吴晓波:1991至2011中国企业这20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7 15:04 来源: 《中外管理》

  本文作者系蓝狮子图书出版人、财经作家

  20年间,中国制造的强势崛起,以及互联网企业的辉煌前景,构成经济万象中最为夺目的风景。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而实际上从1990年代初,中国企业才真正步入一个崭新意义的高速发展期。而此后的20年间,中国的经济蓬勃向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也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草莽走向规范,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而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可以10年为一长度简单分为两个阶段,前后10年目标迥异,气象变迁,体现出企业发展的嬗变痕迹。简单述之,使我们可对这二十年的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2001

  之所以说中国企业从1990年代才开始真正的高速发展,是因为两个背景。一是国内的制度背景,二是国际的技术背景。前者让中国企业开始真正获得合法身份,后者使其得以与国外企业站到了同一起跑线。

  第一,市场经济概念的确立。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面目不清的当代中国改革运动终于确立了未来前行的航标,改革的动力将从观念的突破转向制度的创新。得益于此,民间活力被相应激活,一时间企业如雨后春笋,千帆相竞,生怕错过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发展时机。

  第二,互联网的诞生。当互联网这个幽灵从美国东海岸的实验室里蹿将出来,搅乱整个商业世界游戏规则时,中国已进行了15年的变革,体制和观念已完成初步转轨,已有足够的开放心态去接受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一点上,中国无疑是幸运的。

  在这两个背景下,1991-2001的10年间,中国制造得到了空前发展,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产品有着强大的竞争力,在国外市场所向披靡。中国制造也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而互联网企业也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一个初步发展期,在1995年出现了第一批互联网事业的先行者,如:亚信、阿里巴巴、网易、瀛海威。显然互联网企业的辉煌时机未到,然而这一阶段的试验者们给后来者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路径财富。

  第二阶段:2001-2011

  第一,中国加入WTO。2001年,中国入关成功,对外开放的大门几乎全部打开。入关之后,利弊兼具,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同样如此。中国制造所代表的低成本增长方式日渐遭受到阻力,代工、无核心技术、无品牌日益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中国企业在困厄中艰难地寻求转型。

  第二,“国进民退”现象出现。2004年,为了扼制投资过热现象,国务院对进入钢铁、电解铝、水泥三大行业的民营企业进行清查,一批民营企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最为典型的即是铁本。自此之后,国进民退愈演愈烈,民营企业日渐被逼退到利润稀薄的下游行业,度日如年,而大型国有企业利用垄断优势,获利丰厚。

  在此阶段,中国制造的辉煌仍在继续,但明显增长乏力,快速增长留下的弊病也相继出现,由于一味压低工人的工资,制造企业被冠以“血汗工厂”之称。此外,制造企业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也饱受诟病。特别是“国进民退”的背景下,以代工制造为核心的众多民营企业遭受到强大的生存压力,工人薪酬上升、人民币升值、产业结构升级、金融支持的羸弱,将此类民企彻底逼入绝境。

  而互联网企业因其行业的特性,并未受到“入关”和“国进民退”的过多影响,但是它们却在新世纪的开头遭受了当头棒喝,纳斯达克股灾带给中国互联网的先驱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股大寒流。然而大势所趋,虽小有曲折但无可阻挡,熬过短暂的寒冬后,互联网企业从此前途一片光明。

  两家企业

  在上述两个大趋势下,如选取两家可堪代表的企业,华为和阿里巴巴无疑是个中翘楚。

  华为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和五个朋友一起合股组建了华为公司,注册资本为2.1万元,业务为代理进口香港康力公司的模拟交换机。任正非是电话通讯方面的专家,在为香港公司做代理的同时,他开始悄悄研制自己的数字交换机,然而这条道路注定是艰难而平淡的。

  直到1992年,任正非才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机,华为自主研发的大型交换机终于研制成功。从此之后,华为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不遗余力,这为其在参与国际化竞争和实施海外战略时取得了主动。

  华为的发展历程和今日的成就,印证了中国制造的出路在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继而形成自主品牌,才可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阿里巴巴

  尽管1995年马云便创办了“中国黄页”的网站,而他真正找到自己的事业是在1999年。马云明确提出要办一家B2B的电子商务公司,他把阿里巴巴网站设在了民营企业最为活跃的浙江省。这里以及沿海的江苏、广东一带有数以十万计的、以外贸为生的中小型制造工厂,阿里巴巴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免费的信息发布平台。而当时,没有外贸经验和客户资源的众多中小工厂,很难找到合适的营销渠道,阿里巴巴几乎成了它们惟一的选择。

  当互联网寒流来袭时,马云也初衷不改,坚守着他的电子商务。2003年的非典让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一飞冲天,从此电子商务一发不可收拾,阿里巴巴也成为最为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早期的互联网企业存活至今者,寥寥无几,如今像阿里巴巴这样仍然勃勃有生机者,多半是找到了可行的商业模式,并且一直坚守,没有中途放弃。

  在《中外管理》杂志创刊20年之际,与朋友们分享。管理

  任编辑:马小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