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再议校车捐赠与弱国心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王志新

  我们是一个强国吗?为什么核定9人的小型面包校车里塞进了60多个孩子。我们是一个弱国吗?中国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上月25日,中国向马其顿捐赠校车一事在国内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国人的关注和争议。日前,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捐赠校车引发的讨论反映了国人的弱国心态。他认为,这个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就是不懂得全世界的事情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说我援助别人,必须我比你有钱,你比我穷才行?

  笔者与吴先生的看法有所不同,我认为国人对于赠车一事的争论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自己的同胞挤在超员7倍的简陋校车里,而却要向一个人均GDP比我们高的国家赠送如此的豪华校车,难道我们连讨论的权利都没有吗?难道说讨论一下,就是所谓的“弱国心态”吗?如果国人无动于衷的话,试想我们的神经是否也太麻木不仁了呢?

  2011年世界179个国家人均GDP排名,中国位列93位(马其顿92位)。中国并不富裕,但心态并不弱,关注捐车一事的关键是让我们的政府在关注他国校车问题的同时也加倍地关注本国的问题。毕竟与很多国家相比,我们的校车状况还差得很远。如果说国人对于向外捐赠校车进行讨论就扣上所谓“弱国心态”或者是“封闭心态”帽子的话,这样的帽子有点大,即便国人有弱国心态,这样的话从一个资深外交家的口中说出,不知道外交家们这些年都干什么去了。

  在批评国人的弱国心态之余,吴先生把自己与普通的老百姓作了区分,“那种狭隘的观点不怪老百姓,他们不了解情况,不像我们这些搞外交的,在世界上经历了很多,看了很多。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应该做的。”

  笔者在《马其顿的孩子比我们更需要校车吗》一文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不要简单地将日前发生的校车事件与向马捐赠校车进行对比,这不是两件可以完全进行对比的事件。

  但是,这并不代表捐赠本身不值得商榷,在我们向国际上尽国际义务的时候,在项目的选择上是否能够考虑当下本国的国情,是否能够考虑国人的感情呢。

  吴建民在解释为什么应该捐赠的时候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就是汶川地震的时候穷国也帮助中国呀,其实,这与引争论的校车捐赠事件风马牛不相及。灾害援助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援助,并非穷与富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在日本大地震灾害后,我国向日本提供救援支持而并未引起国人太多反对之声的原因。试想对一个对自己国家发动过战争,甚至犯下过累累罪行的国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国民还有什么“弱国心态”可谈呢?

  中国有句俗话“人穷志不短”,不知道吴先生所谓的“弱国心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是否是吴先生的一厢情愿,起码,“将欲取之,固必予之。”的道理并非仅仅是外交家才懂的道理。

  另外一个例子是,吴先生“小的时候,家里也不富裕,但是妈妈看到人家比我们还困难,就慷慨解囊。我们看到妈妈这样做,觉得妈妈了不起。”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国人质疑的合理性,即慷慨解囊的前提是看人家比我们还困难,试问,马其顿的人均GDP比我们还高,难道比我们还困难吗?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非洲国家将我们抬到联合国的问题,且不说那时的非洲国家是否比我们还困难,单说花掉了1.5亿英镑帮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一条铁路,相当于中国当时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现在考虑来是否可取呢?

  另外,简单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1971年的入联做必然的联想,显然也有些牵强,不入联不见得没有改革开放,入联也不一定就能改革开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但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世界是个大家庭,我们不能将是否尽国际义务与解决国内问题严格地等同起来,但是在尽国际义务,树立国际形象的同时是否也应考虑本国的国情,是否也应考虑考虑国人的情绪呢,这恐怕不能仅仅用“弱国心态”就能一言蔽之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