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欲绕《京都》而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本报记者 袁源
在《京都议定书》第二展期方面没有突破的情况下,本次德班大会如果要有成果,也是一个绕开《京都议定书》的折中产物,这一文件或更有操作性,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德班气候大会已进入高级别会议阶段。会场中,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声”,发达国家相对沉默,而距离大会结束仅剩两天,实质性问题依旧未获解答。
《京都议定书》再次成为焦点。当地时间12月5日,加拿大明确表示退出《京都议定书》,多个发达国家反对接受《京都议定书》,主张开始新的谈判。但12月6日,中国也明确表态,中国参与框架协议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京都议定书》。
昨日,有环保专家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建议,在《京都议定书》第二展期方面没有突破的情况下,本次德班大会如果要有成果,也是一个绕开《京都议定书》的折中产物,这一文件或更有操作性,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基础四国”姿态更主动
2009年11月,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四个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首度携手,组成“基础四国”,在这一次大会中,却传出了“分裂”消息。12月6日,在德班气候峰会举行的“基础四国”部长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否认“基础四国”出现严重分歧,他表示,“基础四国”很团结,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四国都是负责任的,都在采取积极行动,而且已经取得成效。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气候政策专家蒋蔚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基于四国的条件各异,在一些细节上无疑关切点会有所侧重,但是核心观点是一致的。
解振华的表态实际上透视了“基础四国”对《京都议定书》以及双轨制谈判的坚持问题。要在减排的同时维护发展中国家的人文发展的基本需求,基础四国应该是一个声音。
环保专家杨斌也向记者指出,“基础四国”在此次德班会议上做出了跟以往很不同的姿态,此前,“基础四国”大多强调发达国家需承担责任,而此次大会上体现的共同特点是都表示出要切实推进本国减排措施,强调自身责任。
杨斌认为,作为新兴经济体,“基础四国”的减排心情其实更为迫切。因为如果气候继续恶化,受制于经济、技术等方面限制,真正受伤害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
谈判或出折中产物
发布会上,解振华对中国参加2020年后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协议的谈判列出5个条件,其中包括:要有《京都议定书》和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须兑现资金承诺、落实技术转让、加快各国兑现承诺方面的评估、坚持“共同并有区别的责任”等。
表态既出,迅速引起各方关注。《华尔街日报》称,中国的表态让与会者看到了希望。英国广播公司则表示,中国或成为气候谈判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一方”。但6日,美国、加拿大、欧盟官员仍表态谨慎。有分析认为,中国的表态很难给德班会议带来“真正突破”。
蒋蔚对此表示,谈判要想取得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意愿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支持的意愿,发展中国家一直在积极行动,减排应该体现建立在各自能力的基础上,必须保证发展中国家的人文发展权利,体现公平原则。
她预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谈判的最可能的结果是又一个折中的产物,这场“拉锯战”的平衡点取决于双方就资金、技术、贸易以及减排目标、市场机制以及核证履约机制等问题上的博弈。杨斌也表示,最终走到可操作层面的协议将是各方利益集团妥协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