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吆喝卖菜的启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3:01 来源: 经济日报刚开通不久的政务微博(http://weibo.com)“上海发布”,12月3日一早以“周末去买点卷心菜”为主题,“吆喝”起卷心菜来。
这条微博说,“上海市郊目前在田卷心菜有3.69万亩,特别奉贤、金山等集中产地,菜量很大,卖菜难让菜农头疼。上海市农委和市商务委联手,推动联华、农工商、乐购等超市卖场办特价促销,江桥、浦南、曹安、江杨等批发市场也特意为卷心菜销售开起‘小灶’。吃菜人想到种菜人。”
对此,市民的响应很“给力”:有市民一次买15斤,一些超市的爱心卷心菜2小时售罄……“上海发布”再发微博感谢“吃菜人惦记种菜人”,称“吃菜人种菜人,两头都是老百姓,一个都不能少”。
政务微博为卷心菜吆喝,其良苦用心令人感慨;一条微博引起上海市民如此热烈的反响和呼应,此爱心行为令人感动。感慨、感动之余,不禁联想到此前多次出现的“市长上街吆喝卖菜”、“菜价坐上过山车”等类似新闻,只不过发生的地点和蔬菜种类在不断变化而已。
无论是政务微博网上吆喝,还是市长上街吆喝,解决的都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蔬菜滞销,靠农民自身的吆喝,难以引起广泛的关注;政务微博和市长以其特殊的身份一声吆喝,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传播,也引发了市民的爱心行为。然而,爱心卖菜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还需思考长效机制。
农产品“卖难”,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生产决策往往依据自身经验和上年价格,但交易价格却取决于当前市场的供求状况,由于生产决策和市场供应之间存在时差,农民的决策就很难打破“菜价上涨——菜农种菜积极性上涨——供过于求,菜贱伤农——供应不足,菜价上涨”这一怪圈。同时,在行政管理上,生产、流通、市场分属多个部门,产销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农民和相关企业很难获得充分、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
二是由于流通不畅。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流通成本比较高,这两年在物价上涨之时,常有“缩减流通环节以降低成本”等似是而非的说法。殊不知,在健全的市场体系下,正是因为有了畅通的流通体系,山窝窝里的农产品才得以便捷地进入大城市,只有流通企业上了规模,才有能力组织更多的农产品到全国市场甚至全球市场。农产品流通成本下降只能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由企业通过创新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压缩流通环节来实现。压缩流通环节,最终会加深农产品“卖难”的程度。
三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散的农户,无论是信息收集、分析能力,还是市场议价能力,都非常薄弱,只有依靠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才能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还增加了农产品的“聚拢成本”,流通企业要收集分散农户的种植信息,然后上门或者定点收购,无疑大大增加了成本。
因此,建立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长效机制,需要从体制上完善信息服务、从制度上扶持流通企业、从观念上改变农民生产方式等多方面着手。这些都非一日之功,需长久努力方能见效。但“上海发布”吆喝卖菜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也提醒我们,解决农产品“卖难”要重视网络的作用——这一网络,既指互联网,也包括物理上的网络。比如,能否建立一个全国农产品统计数据“网”,实时提供“每种农产品种植面积有多少亩”,“哪种农产品可能比上年多种多少亩”等信息,为农民提供指导意见;能否加强电子商务网络建设,把分散的农民纳入连锁经营的“网”中,等等;有关部门能否像“上海发布”一样,用各自的渠道为农民织就一张信息“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