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令狐补充:解锁环保数据 还原污染真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3:46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评论员 令狐补充

  大雾笼罩北京,12月6日局部地区能见度甚至不足200米,已经达到了浓雾的级别。虽说在气象学中,大雾乃至浓雾均非极端天气现象,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雾已成灾。通过相关报道可知:大雾迷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骤增,口罩热销;首都机场数百航班延误和停飞;京城内外多条高速公路封闭;仅104国道几个路段,仅两小时内即发生了20多起交通事故……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的损失显而易见。

  其实,这次化首都为雾都的大雾,经济损失不小,社会影响不良,但也不乏正面意义。联系到已热议有时的是否该公布PM2.5监测结果的争拗,以及PM2.5浓度已突破监测仪器极限,“爆表”一词流行,那么,博弈中的一方将大雾视为老天爷助攻,属于气候的眷顾,是一次大自然的“爆表”,也不无道理。更进一步,如果将大雾看做是猛击一掌,催醒准备睡到2016年才起床的监测PM2.5计划,则可谓正得其时。

  有必要澄清,这并非幸灾乐祸,而是针对雾灾导致的客观效果的一种解读,可归于灾后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范畴。

  首先,事实证明,“管不住温度,管得住温度计”的方针可以奏效一时,但也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失灵。不肯直面PM2.5,即可能在雾中迷失,看来是漠视民瘼回避真相的宿命。毕竟民意可琢磨操控,天意却从来高难问。当然,还可见,靠安装室内空气净化器,解决不了室外的空气污染问题。

  其次,茫茫大雾遮蔽着北京,却廓清了笼罩在环保问题的公共决策上的一些迷雾,尤其暴露了权威公开空气质量指数,与公众感受相距甚远的症结所在。

  空气污染本是一个客观事实,一方面与公众的健康和利益密切相关,人人能够感知、也有权评判;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污染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人都是污染源。比如,北京数百万辆汽车的尾气,就是空气污染中PM2.5颗粒的主要来源。同时,空气污染并非孤立现象,不能简单地将污染责任归咎于一个城市、一级政府或者一个部门。在如此容易免责的背景下,环保监测不肯在空气质量指数中纳入国际通行的PM2.5浓度,已是咄咄怪事。而在公众追问中,有关部门还猛捂盖子,将相关数据当作秘密“只供科研用”,就怪不得公众要非议事体并追究缘由了。

  究其原因,与“国情不同”这一万能理由相比较,猜测这是“奥运遗产”或许更确切。不少人理当记得,曾几何时,在绿色奥运的口号之下,北京的空气质量开始了政治正确之旅,接着渐变为面子问题,并在今日的大雾中骑虎难下、窘态毕露。倘若果真如此,那么,面子比民生更重要,也即面子比公众健康更重要,就是顺理成章的结论,真可谓一愚何及而大可不必。

  固然,综观全球大都市,无论是汽车保有量与北京相当的巴黎,更多的伦敦、汉城,甚至多出近一倍的纽约、东京,空气质量均远远优于北京。但这是直面污染,积极治理的回馈,而非遮掩、拖延、隐瞒的结果。

  例如,伦敦历史上空气污染长期十分严重,1952年烟雾灾害致死数千人后,痛定思痛,制定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案》,治理持续多年,措施不断升级,才摘掉空气污染的帽子。1988年,汉城为保障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也一度用行政手段严控污染源,关停并转了一些污染企业;但其处理奥运会后污染反弹的手段,并非遮掩、粉饰,而是直面、改进,努力让奥运遗产产生正面效应,摆脱空气污染的困局。

  环保本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实际上,奥运后环境和空气污染的反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陶醉和迷失绿色奥运的浓雾之中找不着北,把虚幻的光环当成自缚的绳索,为了挂住面子,积攒政绩而无视事实、遮盖真相、弄虚作假。及至迷雾散尽,决策者和决策部门的不自信昭然若揭;既不相信群众,更不依赖群众的弱点显露无遗,而PM2.5还在那里,空气污染依旧。莫非,要让京城人民告别脏、毒空气,唯一的办法是宣布奥运会永远在北京举行?

  相关文章:关键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