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和君资本合伙人王立:PE将进入深耕细作时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8 05:59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王珏

  苏州和达基金设立后,和君资本合伙人王立就国内PE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接受了时代周报(微博)专访。王立认为,在当下,PE机构应该积极的进入市场,做好投资组合,先把资源占住,然后在徐图发展。当然,也要有自己核心的打法和策略。否则只能赚一些机会主义的钱,形不成长远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大胆预测,未来PE机构中的佼佼者一定是现在在行业深耕或者区域深耕的人。

  时代周报:如何看待当下PE市场的火热现状?

  王立:原因有三。其一,中国改革开发30年的高速发展成果,亟需在资本市场以证券化的方式体现,这是现在国内PE市场热得发烫的一个最主要的宏观原因。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历经30年积聚,当初的小作坊、小厂子,现在都已经变成了颇具规模的现代企业,有的甚至已经成长为世界级企业。但30年来,这些企业的发展大多是通过自我积累加银行贷款的方式,很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以证券化的方式把未来收益折现到现在,以股权换取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可以说过去30年资本市场只是少数人的游戏,PE投资更是闻所未闻。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让股市火爆起来;2009年,创业板正式推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财富效应的巨大刺激下,上市愿望俞加迫切,纷纷浮出水面。这个数字非常庞大,为PE行业提供充足的潜在标的——简单以2010年GDP40万亿为基数计算,折成年销售额5亿以上的企业足有接近8万家。

  其二,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发育不健全和通道不畅通为PE行业蓄积了一大批优质的拟上市企业。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以沪深交易所和证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到今天还不到20年。上市指标一直以来是稀缺资源,甚至一度被国企垄断,民营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上市融资渠道。但是,经济发展到今天又确实积累了一大批符合上市条件的优质企业,保守估计应该不低于2万家。中小企业的上市潜力并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这就为PE行业提供了极好的Pre-IPO投资机遇。这种机遇还将保持相当的一段时间。虽然从09年新股发行改革和创业板推出之后,上市指标的稀缺程度有所缓解,发审会高通过率已经成为常态。根据截止10月底的统计数据,2011年证监会发行部和创业板部的审核通过率都保持在80%以上。但是,相比中国目前逐渐浮出水面的庞大的中小企业基数,只要证监会的上市核准制一天不改变,国内IPO市场就还将保持僧多粥少的状态。在目前的发审会审核格局下,每年的上市企业是有理论极限的。以每周三次发审会,每次审核4家的极限数值计算,一年发行部和创业板部各可以审核600家左右,合计1200家,以80%的通过率计算,每年新上市家数不超过900家。实际每年达到500家就已经非常惊人了。这也可以从国内券商投行部门得到旁证。目前,券商投行和企业之间,基本上还是券商投行挑企业的多,在有品牌的券商面前,中小企业话语权还是比较小。

  其三,国内资本市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PE投资提供了宏观制度上的保证,尤其是退出渠道上的保证。国内PE市场从06年以来逐渐火爆,有比较深刻的制度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从06年开始,以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公布和合伙企业法的实施为代表,从立法上为PE投资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06年开始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为PE投资提供了市场准备。第三,一系列有利于投资人的税收政策和并购重组新政的实施为PE投资提供了政策准备。第四,09年开始的新股发行改革和创业板的推出,为PE投资在国内的退出提供了新的渠道,投资退出时间和进程大大缩短,直接刺激了行业发展。

  时代周报:全民PE时代,活跃其间的淘金者们有哪些特征?

  王立:从资金类型方面划分,国内PE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简略分为外资PE、国资PE和民资PE三种类型。总体来讲,市场格局是三分天下。外资PE是整个市场的启蒙者和引导者。这包括高盛、凯雷、红杉、IDG等外资机构,还包括弘毅、鼎辉等“国际型的本土基金”。 国资PE其实比较复杂,目前在市场上主要有产业投资基金和国资金融机构直投两股主要的力量。此外,还有一些早期的国家扶持的创投企业,比如深创投。

  民资PE在市场中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战斗力强。早期雏形是一些发展起来的大型民营集团的投资部门。这些投资部门早期主要以产业投资为主,取得了不错了业绩,现在顺利转型做PE。这类机构以联想投资、新希望投资为代表。他们在市场上的主要手法是圈定几个熟悉的行业,围绕行业进行深层次投资。其次,还有一批是由原来国资背景的创投企业,通过改制转变而来,以深创投、达晨为代表。他们在市场耕耘多年,地方资源丰富。早年在多点播下种子,现在也到了收获的季节。通过改制,更进一步激发了管理层的战斗力,上升势头明显。此外,近一两年因为资本市场的火爆,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纯募集型的民资PE。从最近的观察来看,三种性质的资金有相互融合的趋势,无论从资金上,还是从管理团队上。

  时代周报:对PE市场下一步的发展的预期如何?

  王立:总结为4个特点。首先,Pre-IPO机会仍在存在。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目前大批优质企业的存在,它们都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实现证券化。同时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缓慢,大量的企业都没有实现这个证券化过程。到目前为止,国内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企业一共才2000多家。以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对比美国、日本的资本市场,正常情况下上市企业应该在6000-8000家,如果加上OTC场外市场,应该超过万家。所以,还有大量的,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迫切地等待上市。市场也侧面验证了这一点。虽然现在是全面PE年代,投资机构众多,但是还没有听说哪家机构找不到项目,出现项目荒的。对于PE而言,这是一个黄金年代--不需要精心培育,不需要漫长等待,只需要去收割30年中国经济的成果就好。

  新跑马圈地时代的来临。现在PE市场很好,项目很多,大家蜂拥而上,形成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业时代的跑马圈地有些类似,但是手法上已经大相径庭。正如引言中所述,之前是占山为王,比较粗犷,但是现阶段的PE投资只能是参与式的。就像一个成熟的果子,别人只能让一口出来,不能想着全吃了。待进入之后,培养好感情,再可以做一些PE高级阶段事情(并购重组)。

  在当下,PE机构应该积极的进入市场,做好投资组合,先把资源占住,然后在徐图发展。当然,也要有自己核心的打法和策略。否则只能赚一些机会主义的钱,形不成长远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大胆预测,未来PE机构中的佼佼者一定是现在在行业深耕或者区域深耕的人。从本质上看,深耕只是手段,目的是绑定一批未来具有潜力的合作伙伴和资源。

  PE机构分化,细分市场为王。在这一轮PE热之后,市场上的机构会形成分化。如果中间再有一轮金融危机,这种分化会更快。PE市场也有赢者通吃的属性。未来,大部分机构会消失,少部分找到自己细分市场,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机构会发展起来。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当下市场貌似乱哄哄,但是实际上还是有脉络可寻。以项目大小简单划分之后,会发现两个阵营泾渭分明。一部分只看大的,以质取胜,而另一部分则专攻中小项目,以量取胜。这和目前券商投行领域形成的中金中信做大项目,国信、平安、广发等做中小项目的格局颇有几分相似。

  未来往两头发展。再往后,市场过了Pre-IPO为主的阶段之后,就将迎来高级阶段,也就是往PE产业链的两头延伸。一头是扎进行业里,对某个行业进行精耕细作,进行风险投资;另一头则是对市场进行梳理,优化组合资源,进行一些并购重组的事情。这个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里,已然如此。一方面硅谷集中了一大推天使、风投,另一方面KKR,凯雷主要做一些并购和重组的大单子。

  PE市场的火爆更意味着过去30年跑马圈地时代的结束,参与式发展时代的开始。国内过去30年的发展是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过去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僵化为民营企业留下的大量的市场空白。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点类似于圈地运动,有先到先得的意味。同时,在旧有计划体制下,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性无效率,只要打破这些结构上的无效,就能够占据发展先机,进而赢得市场。这在很多国企或者集体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过,时至今日,国内市场各个主要行业,该瓜分的基本已经瓜分完毕,已经不存在大的空白性机遇。下一波中国的机遇在于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改善而带来的行业性机遇。但是,现在进入这些行业并不能简单以粗暴的圈地方式,而应该以参与式的方式。复星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在看好医药行业的前提下,复星对多个医药企业进行了参股式的投资。先谈恋爱再结婚,先参与再控制。例如,对金象大药房从参股到控股的华丽转变,可以为复星的这种策略做一个注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