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就这么“被合格”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04:2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芳艳

   为了让自己的小钱包少受点通胀的压力,我决定去银行买点理财产品。我的要求很低,高于定期存款利率即可,我是实实在在的保守型投资者,我不希望本金有亏损。

   我去了一家国有大行的支行网点,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大吃一惊。

   客户经理是一位年轻的帅哥,我告诉他我的需求,不过当天销售的长期投资产品数量非常少,他推荐我先买一个开放式的高流动性产品——即可实时进行申购、追加投资、申请赎回——收益率大概2%左右,大概投一些票据、企业债这样的品种。

   看着年轻的帅哥,仅1分钟,我准备买了,这个时候实际上我连产品说明书长啥样都不知道(莫误会,并不是因为他帅,而是对银行总有着天然的信任感)。

   由于在该行是第一次买产品,我被要求做一个风险测评。客户经理把电脑屏幕转向我,我正准备仔细填填看,但这时,小帅哥马上又告诉我,不需要我做,让他填。

   我当时连风险测评啥样都没看清楚,自然很好奇,坚持说要自己填填看。看了下,测评问题大概是年龄多大,家庭年收入多少,有无投资股票基金经历,最多可以承受多少亏损等。不过我还没填几个,客户经理就不耐烦了,他直截了当告诉我,因为如果我自己填,肯定结果是一个保守型投资者,不能买这款产品(这家银行对客户的风险评级大概分为保守型、稳健型、进取型、积极进取型等)。

   “你不是说这款产品很安全的嘛,为何一定要调高我的风险承受能力?”我很奇怪。

   大概很少碰到我这样刨根问底的客户,客户经理只好翻出产品说明书,他指着上面三颗灯泡的图案,“产品说明书说这是中等风险型的,必须要积极进取型的客户才能买。但是这个产品肯定没风险的,你想我们发行了这么多理财产品,到现在所有产品都是本金和收益按期兑付的。”

   听这话,我想,得了,银行总是安全的,我不会这么倒霉,买吧。客户经理快速移动鼠标,随便乱点了答案,第一次结果显示我是稳健型。于是他又重新再点击了几次,出来结果终于是积极进取型,这回我可以买了。

   不过出于职业习惯,我又多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风险测试是适用单个产品,还是所有产品呢?”

   他告诉我说,适用所有产品,有效期一年。

   按此理解,这表明我是一个积极进取型客户,即使以后银行推荐我买了其他中高以上风险产品,我也是一个合格投资者了。

   由此我想起11月25日本报报道的《QDII产品亏损60% 渣打再遭客户投诉》中那位客户。他认为银行将高风险产品卖给了保守的客户。但那份客户风险测评却成为银行反驳的有利依据,渣打认为风险测评显示这位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为非常积极型,可以承受15%以上的年度亏损。而客户自称自己当时做风险测评时第一次没通过,无法购买一些产品,在客户经理引导下才将风险测评结果调整了。

   不知回放这位仁兄当时填风险测评书时情景,是否和我经历类似?

   换言之,风险测评到底是为谁服务?假如投资者“被合格”了,风险测评反而成为银行推脱责任的依据。

   上海某法院一位法官近期一个发言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所有投资者起诉银行的理财纠纷中,投资者都是败诉。而这其中,银行在产品合同中罗列了一系列免责条款,为其推脱了法律责任,这符合法理却不符合情理。

   我并非丑化银行,但事实上,从目前的监管法规来看,银行群体具有更大的话语权,游说能力也更强,因此相关法律法规也更倾向于对银行利益保护,却没有强化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正如那位法官所言,投资者在信息获取能力、缔约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维护自身权利的先天优势,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银行的服务水平依赖较高,对相关证据的保存能力、风险意识也相对较弱,由此造成维权艰辛。

   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工作,依旧路漫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