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退股市“不死鸟” 完善退市制度是关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20:17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有一种全球资本市场罕见的“不死鸟”现象。所谓“不死鸟”,即一些原本因连续亏损而面临退市、却往往在关键时刻被地方政府施加援手的上市公司。
根据沪深两市公告,截至2011年12月6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合计收到来自各地政府的财政补贴、补助近48亿元。而去年的数据是,共有1454家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补助,平均每家公司获得补助3187万元,补贴覆盖面高达92.61%。
综合来看,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我国政企并没有完全分开有关,目前还有很多企业承担着政府的重点工程项目,另一方面也与当地政府追求政绩、形象工程有关,当然其中也不排除存在官商利益的纠葛。
但如果仅从资本市场来讲,西南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这种现象的存在会抑制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的效果,会直接消减上市公司改善自我的动力以及间接增加投机者获利的机会,资本不再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和成长性,而寄希望于机会主义。
因为凭借着这些补贴,不少濒临退市的公司因此起死回生,有一部分公司甚至扭亏为盈,避免暂停上市。资本市场出现了诸多苟延残喘的上市公司“补贴专业户”。
除了要从立法制度、支付程序方面对地方政府财政行为进行约束外,有业内人士建议,监管机构应加大监管力度,本着维护市场公平的原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当年获得的不同性质的政府补贴和原因,使得投资者能够了解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力度和公司的真实业绩。
因为在二级市场中,虽然2000年新会计准则要求把政府补贴列入报表中,但现实情况是上市公司获得的大量补贴收入并未在报表中明示,而是直接被纳入了公司的净利润,充当了公司的业绩。
但王剑辉认为,其中最关键是还是要完善退市以及退市后的制度建设,对上市公司而言,从生到死到后事,都应该要有一套制度的安排。尤其是退市以后公司的债务如何清算,投资者的损失如何弥补等等。
只有建立了这一套制度,地方政府才不至于对上市公司的退市有恐慌心理。王剑辉认为,在目前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一旦有公司退市,股民的利益就会毫无保障,形成一些社会不安因素。如果有健全制度的保障,会减少一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维稳因素而不得不补贴的行为。
随着证监会新主席的上任,市场关注已久的退市制度即将正式拉开大幕。11月28日,深交所出台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意见征求稿,明确创业板新增两个退市制度,即连续受到交易所公开谴责以及股票成交价格连续低于面值,并且不支持通过“借壳”恢复上市。
“目前所出台的措施都是从制度着手,有长期考虑,都是治本的药,而不着眼于短期效应,出发点和方向都是正确的。虽然见效会比较慢,但一旦见效效果会比较明显。”王剑辉说。
但这些措施中的具体细节也存在一些问题,王剑辉指出,比如,这个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标准不严格,按照它的退市标准还真不容易退。“创业板上市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每股面值”,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2000年开始,在我印象中还没有一支股票连续20天低于1块钱的。标准太低,想退都不容易退。”
“关键是退市标准要有震慑力,执行要严格。只要做到这两点,其他应该就没有问题了。”王剑辉强调,有关退市后的制度安排也亟待提上日程。
其实,有关退市后公司将何去何从的问题,很多计划登陆创业板的公司老板也都在嘀咕,希望监管者能够给市场一个转板渠道的明确预期,比如,股份拿回去自己管理?还是工商局管理还是深圳产权交易中心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