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完成史上最久科考 发现16 个海底热液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06: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十二月十一日,“大洋一号”科考船上,一名前来参观的小朋友被从大洋中挖掘出来的岩石标本吸引。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12月11日,圆满完成我国大洋第22航次环球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青岛。
自2010年12月8日于广州起航,“大洋一号”历时369天,经历9个航段,航程64162海里,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共有218名科考队员先后参加了海上科学调查任务。
作为一次高度综合性的大洋科学调查,本次科考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与以往有何不同?请看本报记者报道。
发现16 个海底热液区
据介绍,此次大洋环球科考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结核、深海环境、深海生物基因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大洋调查航次,各航段均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科研成果。
参加“大洋一号”科考任务的科学家介绍说,这次科考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发现16个海底热液区(大西洋5个,太平洋11个),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南纬26 度热液区是目前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的最南端热液区;首次在南大西洋捕获了疑似新物种深海鱼和大量盲虾等热液生物,对热液区生态学研究意义重大;首次获得不同深度水体中的微生物滤膜样品和大空间尺度不同环境的基因资源样品,为深海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基因资源获取提供了珍贵样品;首次获取多金属结核环境特别受关注区内大范围、多站位、全深度的环境数据及生物和微生物样品等。
据介绍,自2007年大洋19航次我国在西南印度洋发现第一个海底热液区起,迄今我国已在三大洋发现了33个海底热液区,占世界三大洋30多年来已发现热液区的1/10强。
时间最长、航程最长的科考
据“大洋一号”上的科学家介绍,与以往相比,本次科考具有目标区多、空间跨度大、时间长、高新尖设备储备应用多等特点。
首先,航次实施与船舶保障规模最大。本航次是大洋科考史上时间最长、航程最长的航次,船舶主机累计工作长达9845小时,动力定位累计使用297次,累计工作1511小时,是船舶动力保障之最,也是历年来单航次船舶操纵之最。
其次,我国自主研制的高技术装备在航次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深海综合锚系浮标观测系统、拖曳式资源综合探测系统及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首次投入使用并获得成功,无人缆控潜水器和深海声学深拖等重大高新装备在热液区应用成功。
第一航段在西南印度洋高纬度地区成功布放了深海综合锚系浮标观测系统,可长期连续采集目标区域内的气象等资料并通过卫星实现数据实时传输。
无人缆控潜水器的成功下水使用,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能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的国家之一。专家表示,这一系列科考设备的成功使用标志着我国大洋常用调查装备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和创新。
第三,为规范管理航次海上工作,加强海陆联动的快速保障能力,本次科考进一步完善了航次组织管理制度与保障机制。
科考队员年龄不断年轻化
令许多“老大洋”科考队员欣喜的是,大洋科考的人才队伍正逐步发展壮大。此次大洋科考先后共有来自全国32家科研单位和院校的218位科考队员参加了海上调查任务,其中既有在读的大学生,也有为大洋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大洋”。
据介绍,队员平均年龄38岁,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年龄最大的61岁,科考队伍的整体年龄不断年轻化。“80后”科考队员91人,占全体科考队员的42%,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科考队员79人,50年代的科考队员48人。航次执行过程中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工作生活氛围,在“老大洋”们的悉心呵护与帮助下,新上船的年轻人很快熟练了业务,熟悉了海上生活。
值得欣喜的是,经过近几年的锻炼,大洋科考活动已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和专业助理。此次科考的6位首席科学家有5人在45岁以下,大批“80后”科考队员逐渐成为海上作业的骨干,进一步锻炼和壮大了大洋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王慧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