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番号:小肥羊被百胜集团收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17:45 来源: 《中外管理》

  新番号:“舍业家”

  文 / 张鹤泸

  那些“卖猪”的人

  与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相比,小肥羊创始人张钢显然幸运得多。

  11月8日,百胜餐饮集团公布消息称:商务部批准了百胜集团45亿港币收购小肥羊的计划。预期该计划生效后,小肥羊股份将撤销及终止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百胜将持有小肥羊已发行股本约93.22%,而小肥羊创始人张钢、陈洪凯持有剩余的股份。

  早几年,张钢即放出豪言——小肥羊“要做中国的百胜”;而今年谈及此次“卖身”,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初衷——“欲借助百胜成为百年老店”。如今,他终于让创办12年的小肥羊姓了“洋”。

  两天后的11月10日,身在美国参加“中国企业家美国行”的朱新礼调侃说,尽管汇源果汁的产品1994年就出口到了美国,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汇源果汁,到了美国就不怎么出名了。“就是因为可口可乐的并购,让我在美国出了名。”他说。此刻,想必他已经知道小肥羊“卖身”成功了。

  ——众所周知,正是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的一纸否决裁定,让可口可乐以179.2亿港元之价格收购汇源果汁的交易落空,朱新礼一直念念不忘的“进军果园”也因而搁浅。不过,他名噪一时的“卖猪论”,却与那桩交易一样齐名。也有揣测认为,正是“卖猪”引发网民的争议,导致收购最终被否。

  与小肥羊创始人张钢一样幸运的,还有银鹭集团董事长陈清渊。

  今年8月26日,商务部批准了雀巢收购银鹭60%股权的反垄断审查。来自瑞士的雀巢,是全球最大的食品集团。在创立企业26年后,陈清渊拱手让出了企业的控股权。

  被人形象地称为“中国粥王”的陈清渊,即便在把银鹭卖遍大江南北之际(2010年销售额约54.6亿元人民币),仍乐于承认“我还是农民”——这无疑是一位最具国际视野的“中国农民”。

  在陈清渊长舒一口气的时候,台湾四兄弟徐镨、徐承、徐沆、徐梗仍在苦候商务部反垄断审查的结果。今年7月,雀巢宣布拟出资21亿新加坡元(约17亿美元)收购糖果制造商徐福记60%之股权。自1992年由台湾移师广东东莞以来,徐福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糖果品牌和糖点企业之一。

  早几年,徐沆就曾说过:目前国际糖果大厂都锁定中国大陆市场,徐福记不敢掉以轻心。如果“卖身”成功,几乎每天都忙至深夜的徐氏兄弟,想必可以暂且放松、后顾无忧。

  如上几个情形类似的案例之主角,未必都认同“卖猪”的说法,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行卖猪之实”。

  如果借用朱新礼的前半句话——“企业要当儿子养”,难道他们不心疼自己如养儿子般一手带大的企业吗?当然不。徐福记,四兄弟苦心经营了19年(如果算上在台湾经营的时间,则为33年);银鹭,凝聚了陈清渊26年之心血;“养肥”小肥羊,张钢为之付出了12年时间;即便汇源,在打算出售时的2008年,朱新礼也已操持了16年。

  但是,恰恰又正是这一群体,在将企业艰难做大之后,果断“抛家舍业”(当然朱新礼属于“舍业未遂”)。而且,非止今年,准确说是近年来,“舍业家”这一群体已渐次庞大。所涉行业及领域,亦不断延展。其舍业方式,也逐渐纷繁,既有淡出——如柳传志、王石,又有“卖身”——上述几位外加德力西集团董事长胡成中等等,也有传承——茅理翔将方太集团交给茅忠群、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意图让女儿尹索微接班,还有“私奔”——典型如王功权,年内私奔两次,由景仰对象沦为笑谈。

  这是为什么? 

  寻找“蓝海”

  早几年,企业家“舍业”之后,纷纷选择去做投资,这既可以利用自己的企业经营及管理经验,又可以扶助一批小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但当投资界人满为患、傻钱充斥之时,一头扎进投资圈,就未必是最佳选择了。

  先说朱新礼。做投资的事,他2008年初跟笔者聊过,在听说UT斯达康联合创始人吴鹰离职后去做投资时,他底气十足地说:“如果我今年不在汇源的话,(如果)我要退下来,(肯定)有很多投资机构找我来,让我当他们的投资经理,那么我要看好一家企业,我不是说100%成功,差不多也80%。”

  不过,这或许就是随口一说,他真正想的,是另一回事。

  2008年9月,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宣布不久后,笔者曾跟随他安徽、河南走了三天,期间耳濡目染的,皆是他对农业、果农的一片真情实感。在安徽砀山等地,针对果园集约化程度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水果品质下降,他甚至还开始进行如下试验:“在砀山我们专门成立工作小组,住到老百姓村里去指导,我们掏工资,工作人员去帮他,他们很高兴。汇源在全国的几十个工厂,老百姓没有不高兴的!”

  他一直深深记得自己在巴西参观当地果园的情景:坐在直升飞机上,下面是一望无际的巴西甜橙果园。因为种植加工高度集中化,橙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120亿美元,还解决了至少40万人的就业。由此,朱新礼想到的是,通过出售企业拿到钱,自己可以为中国的果农找到类似出路。——早年当过“村官”的他,对农民及农业确实有感情,他乐意在农村行走,跟农民混在一起。前一阵,他甚至在《乡村爱情4》中客串起了演员,想必,这并非仅仅是为了“触电”。

  对于中国的诸多企业家而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近年几成共识。朱新礼想要向上游进军的打算,其实也属此类。如果说做企业是为了赚钱的话,他早已将之变为现实了。但赚钱之后呢?显然,朱新礼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三农”方面有所突破。

  困扰他的是:“为什么李嘉诚卖公司很正常,我就不能卖呢?!”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那些可以卖的。

  对于张钢,他的打算与朱新礼类似。在卖掉小肥羊之后,他同样准备进军上游。今年47岁的张钢,是内蒙古包头人。能让小肥羊迅速在千万只火锅中崛起,这个结实的汉子一度被认为是缔造了一个神话。

  不过,近年来这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典型如海底捞的声名鹊起、异军突起)——在2010年中国餐饮百强排行榜前十名中,居然有4家火锅品牌,尽管小肥羊排名第二,但其承受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但,既然火锅市场竞争如“红海”,如果自己能够换位思考,去给火锅店们做供应商,是不是生意会很好呢?这种设想,听起来颇似“卖水人”的财富神话:当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金矿淘金时,那个突发奇想为淘金者卖水的生意人,最终稳赚不赔。道理很简单,金子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财富源泉,显性的,岂不知,那些隐性的财富源泉却往往因此被忽略了。

  小肥羊CEO卢文兵曾表示:“未来(无论)农产品、消费品的竞争还是产业链的竞争,哪个企业把产业链整合好,竞争能力就强,但是整合过程当中并不是所有事都要你做。”联想到卢文兵此前著名的“赚钱三段论”——首先是卖产品赚钱,做代工;第二阶段是卖品牌赚钱;而第三个阶段就是卖企业和股权。你基本可以判定:小肥羊“卖身”,是一场事先预谋的“盛大撤退”。

  只不过,他们撤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脱离苦海、进入蓝海”。而且,张钢、朱新礼的毅然“舍业”,给了寻求新出路的企业家们另一个方向,至少是新启发。

  退,为进

  即便在“高”字上打上引号,这么总结他们,会不会仍有“贴金”乃至阿谀之嫌?当然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及逻辑。

  对于企业的远景诉求,十有八九的企业家会告诉你“要做百年企业”。

  百年企业,目前在中国还是个“稀有物种”,掰着指头算下来,也仅有青岛啤酒等寥寥可数的几家。这不仅仅是一种永续经营的自信,一种对“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挑战,而且,中国也确实需要一批“百年企业”,以使商业文明得以延续、传承,不致断层。不过,真正在改革开放之后创立的民营企业,如今最长也不过33年——万向集团是个例外,它是鲁冠球1969年在杭州市萧山区“偷偷摸摸”搞起来的,早年“见不得光”,真正开始壮大,也是创立10年之后的事。

  不矛盾吗?一边喊着要做“百年企业”,一边又在纷纷舍业——你忍不住要怀疑:他们到底是嘴上说说呢,还是认真的?

  他们肯定是认真的。

  只不过,当现实照进梦想,他们不得不暗自斟酌、再做抉择。

  很简单,几十年含辛茹苦把企业做到今天,他们已经尝尽酸甜苦辣,累了倦了疲了,干不动了。仔细审视那些“舍业家”,或多或少都有此类因素。——在出售汇源时,朱新礼就曾如此动情地表白:“我想稍微休息一下,因为做汇源确确实实是辛苦,没有比它更辛苦了。16年半了,创业的时候我一根白发没有,现在我头发基本上全白了。”

  最重要的是,人人都非王永庆(台塑大王,直到耄耋之年还在经营企业)。所以,到了一定年纪,就要考虑传承、逊位。尤其那些充当“教父”级的企业家,更需在企业平稳时期毅然淡出或离开。否则,继承者、接任者将无法正常施展,也不利于教父审时度势地旁观,以及必要时的出手——这无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舍业”,以退为进,让“百年企业”的接力赛得以持续。

  典型者如柳传志。他最近一次的“高调淡出”,是在2011年11月3日,宣布再度卸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出任董事长兼CEO。“这个时刻应该讲是一个最好的时刻,联想一路高歌往上走。我肯定不会在往下走的时候退出。”柳传志表示:如果淡出,巅峰时刻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柳传志早年即将联想集团、神州数码分封给杨元庆及郭为。他的复出,与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有关。这次“蛇吞象”式收购,在整合方面走得并不顺畅。两任“洋CEO”(沃德、阿梅里奥)先后去职,至2009年,联想爆出巨亏2.26亿美元的消息,而董事长杨元庆与CEO阿梅里奥之间亦有矛盾。为此,一直冷眼旁观的柳传志,在董事会力邀之下复出,担任董事局主席,杨则改任CEO。

  两年后的今天,联想已走出低谷,在全球PC业排名第二。更重要的是,这期间,柳传志也再度对杨元庆进行了“言传身教”,想必杨应该可以带领联想朝“百年企业”的目标更进一步了。

  除了柳传志,“高调淡出”的还有中国房地产领军人物王石。花甲之年的他如今正在享受国外游学的乐趣,微博(http://weibo.com)上自然风光美轮美奂。出国留学既是为了“圆自己出国留学深造的梦想”,也是“希望把机会给年轻人”。但他的“舍”是不完全的,“我并没有退出来,而是淡化。”在今年年初,王石曾如此回应“退休论”。追求健康丰盛的人生固然是他的自我解释,但进可攻,退可守,亦尽显一代企业家的良苦用心。

  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纷纷将“二代”推向前台,也属于类似“扶上马、送一程”的舍业。此外,如前所述,如果子女不愿接班,或者寻找不到合适接任者,或是企业遭遇巨大危机,不得已将企业一卖了之,近些年也颇为多见。

  “个性化”舍业?

  当然,并非所有的“舍业”都是理性的、合乎情理的。典型如王功权。这位鼎晖创业投资基金的高级合伙人及创始人之一。自2005年加盟鼎晖以来,他先后参与投资的著名案例包括:民生银行、亚信集团、易趣网、3721、金融界、创联万网、框架传媒、弘成教育、展讯、江西赛维等等企业。在圈内,他有“点金之手”的美誉。

  但就是这样一位著名投资人,2011年却在微博上宣布“私奔”,他的私奔告白,一度成为众人争相模仿的“私奔体”,直至最终成为闹剧。几天后,他也结束短暂的私奔生涯,回到妻子身边。不过,这并非结局,几个月后,此君再度偷偷私奔。

  这类“舍业”,勉强算做“个性化”舍业,也或者算是王石所提倡的追逐“健康丰盛的人生”——不过,王功权的丰盛或者有余,健康还谈不上。而且有理由相信类似“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舍业现象可能也会越来越多,不提倡也罢。管理

  责任编辑:焦 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