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中国经济三得三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17:34 来源: 《中外管理》入世十年的“三得三失”
文 / 吴晓波
十年前的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转眼间,十年已过,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这十年间,也出现了改革放缓甚至倒退的情况。总体来讲,这十年有得有失,但中国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没有停滞。
自豪的成就
第一个便是中国崛起。入世之初,全世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形势并不看好,美国一本叫《中国即将崩溃》的畅销书,集中体现了西方对中国未来的灰暗判断:入世后,中国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崩溃,人口红利吃完,整个中国经济将被强大的跨国公司彻底冲垮。国内很多学者和经济人士也多持悲观论调。王石就在2001年预言,入世后房价将下跌15%。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中国的经济没有垮掉,反而是GDP每年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房价也不降反升,在一片惊愕与质疑声中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第二个是中国企业的成长与进步。美国著名咨询公司所罗门美邦曾预言,中国的国内企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五年内出现4000万失业人口。而实际上,在过去的十年内,中国国内企业经受住了跨国企业的强大冲击,在与其竞争中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甚至在某些行业屡屡上演反击战。2010年年底,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已经超过60家,而十年前只有15家,无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个是中国制造的繁荣。中国制造,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得以靠低廉的价格行销全世界。从2001年开始,中国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外贸依赖度从25%左右逐渐增加到了70%。随着中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出国门,欧美消费者发现“Made in China”已经像空气一样,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警醒的缺失
第一个是法制化的问题。入世之初,我们都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这将水到渠成。之后每年的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对中国未来的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进程充满了种种想像。然而,设想并没有完全地发生,法制化进程仍然非常艰难和曲折,在很多方面我们依然是凭借行政的力量而非法律。市场经济应同时是法制经济,在这一点上我们无疑走得太过缓慢。
第二个是市场化的问题。在2001年,中国的企业界认为中国将变成一个没有障碍的市场环境,我们相信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必然会加快对内的开放。当年有一个新闻非常轰动,浙江吉利汽车的李书福获得了一张汽车牌照,他被允许可以制造汽车,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打破行业垄断的一个信号。但是十年来,这样的一个信号居然还是一个偶然现象,我们对内开放的力度仍然是不足的,有的行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有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倒退。
第三个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中国经济从1949年之后就是一个政府拉动型的方式,希望借入世带动国内的消费,向消费型拉动转型。但过去十年里这个目标也没有实现。1998年房地产开放以后,中国整个内需由轻型化向重型化转移,房地产以及相关能源型行业获得了大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社保体制的不健全,导致民众的消费热情仍然不足,储蓄率居高不下,使得这一战略转型目标基本没有实现。
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加入WTO的十年,其中有成绩也有不足,成绩值得自豪与慰藉,不足则让我们警醒。改革的动力仍然存在,而前景却绝非一片坦途。管理
本文作者系蓝狮子图书出版人、财经作家
责任编辑: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