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每一代人都过着两辈子的生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10:3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苏娅
[ 价值观的重建,有三个方法:一个是在传统文化当中找到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平衡、精神道德的信仰;第二个,应当让法制观念逐步开始作为支撑人们思考和行为的一个准则;再有一种,有一些人可能会从宗教中寻求慰藉 ]
继《野蛮生长》之后,企业家冯仑再次提笔。新著《理想丰满》是一个“适度地向外他省”的传记式书写,“实际上想解决的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如何持续健康成长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冯仑说。
“理想的社会形态”是此番写作的重点所在。在冯仑看来,经由经济的高速发展,自身一代在启蒙时期所接受的“宏大理想”、“意识形态化的理想”已经被消解,成为“空壳式”存在,而在其为写作此书,面向不同年龄段人群展开的询问与调查中,他发现,“今天年轻人的理想是更具体、更简单的状态,更多与个人志趣、性格指向相关。”
在一个“宏大叙事”经过消解,理想呈现为“碎片化”的社会中,如何建立一个社会的公益性?企业与社会的理想关系是怎样的?又如何培养企业公民?针对上述现实问题,冯仑以自我思想的梳理为出发点,结合企业管理的实践与对社会环境的观察,进行了富有启示性的阐释。
第一财经日报:在你看来,自己这一代人的理想与如今年轻人的理想,有哪些本质的变化?
冯仑: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很宏大,是经过意识形态化了的,我曾经试图拥抱,但还没来得及拥抱就破灭了。我1966年上小学,1977年上大学,清晰地记得“文革”以后,那时候我18岁,很快就破灭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意义上的理想,我认为今天几乎不存在了。经济发展以后,这种意识形态化的理想被碎片化、空洞化、世俗化、庸俗化,这个过程中国现在基本完成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轻人讨厌谈理想。
可以说,被消解后的、空洞的意识形态社会理想在“90后”那儿没有了,他们的理想没有宏大叙事,很具体很简单,跟自己的个性、志趣相关。比如,我跟邻居家的小孩聊天,发现很多年轻人做义工,参加网络上很多公益活动,那就是理想,作为一个很小的公益活动。我到广州看到一个公益活动,他就是草根,就是白领,在网上发起,网上很多人参与,最后政府批准他成立公益基金,他不是有钱才去做的。未来中国,靠的是这一种具体的、行动者的理想。
日报:宏大的理想破掉之后,谈价值观的重建,有哪些精神资源是可以用来替代曾经的“理想”的?
冯仑:我要谈的跟我接受的教育有关,我们这一代人读的是马克思主义,有历史唯物史观,它不算一个宗教,但是它教给我一个方法——让我知道人首先得吃饭穿衣,我们经营企业就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物质上的温饱,至少这样我不会一下子变得特别没着落。然后谈价值观的重建,有三个方法:一个是在传统文化当中找到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平衡、精神道德的信仰;第二个重建,实际上是法制上的建设,应当让法制观念逐步开始作为支撑人们思考和行为的一个准则;再有一种,有一些人可能会从宗教中寻求慰藉。我没有走这条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谈到的历史唯物主义,仍然停留在我的信念当中,这部分是我观察分析问题的一个价值准则。
日报:《理想丰满》用了很大篇幅谈“公平问题”。“形而上的公平”和“事实上的公平”是这个话题的重点,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公平”?
冯仑:“公平问题”是历史不断追求和讨论的问题。如果从社会的治理来看,有两类“公平性”问题是最重要的:一类就是我们讲的事实上的,形而下造成的绝对差距;另一个,是社会心理和伦理道德层面上反映出的“公平”与“不公平”,这其中,更多是制度安排造成的一种心理感受。比如,如果按绝对的收入差距,中国可能并不是世界最大的,但今天整个社会各阶层的心理差距似乎极其大。
我也研究过美国,同样收入差距、现实差距很大,但是为什么相对来说,并不成为社会最热门的讨论话题,或者说,人们的心理感觉到的“不公平”,没有这么大。
实际上三个问题:第一就是机会均等,美国的富翁大部分都是第一代富翁,很少有继承下来的富翁。相对来说,人是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创业的,自身的处境也可以由这一选择决定。人在自我选择的时候,不能怨别人,比如海南泡沫破灭,将近两万家公司破产,没有人找政府,所以自由选择带来的机会均等实际上已经把很多怨言消解了。
第二个是规则广泛参与。比如,造成很多现状的规则的制订,是大家都可参与的,即使确定得不太好,但如果你在现场,就基本能够接受。就怕我什么都不知道,你突然来了一个规定,人被排除在规则之外,心理感受就会差很多。
第三个就是社会二次、三次、四次分配,分配过程相对比较合理,有一些包括二次分配,包括财政税收、公益的三次分配,这些转移的分配,把富人的一部分财产实际上又回归到社会了。
这其实是制度层面问题,在过去一百年里,任何一个制度都没有稳定过三十年,所以每一代人都在折腾,每一代人都过两辈子生活,所以我前面是贫二代,现在让我做富一代。富一代他的小孩富二代,未来可能又变成贫一代。所以,制度稳定性也是一种公平,一些问题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中磨合,问题可能就慢慢解决了。
日报:经常翻阅的书是哪一类?最近看的书中,值得推荐的是什么?
冯仑:最近看的书是《沉默的伙伴》,讲美国慈善和公益基金的历史。我经常看的书其实也不多,就是中国传统的典籍《老子》,特别是《道德经》,没事就看看。另一些经常读的东西很窄,比如说拍马屁的历史、嫉妒的历史、吃醋的历史。我很关注人的小情趣方面的东西,比如愤怒的历史、说谎的历史、内衣的历史等,都是奇奇怪怪的“专门史”。摄影记者/任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