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生机手记:纯粹商人的书生报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16:43 来源: 新浪财经

  田嘉 发自北京

  做个纯粹的文人曾是他的理想,可最终他走了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用他的话说,就是“种豆得瓜”。言语中他仍然留着文人的痕迹,崇尚读书和思考,不一味地热衷资本扩张,似乎更看重文化对人的影响。但他说,他确实被资本的魅力所吸引,希望自己能做个纯粹的商人。

  这就是我采访的第一位图书出版界的企业家,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正如龚曙光所说,他所从事的图书业多年以来都不怎么好做,“从我进入图书行当的时候,这个已经是一片血海了,没有看见一点蓝色的海水。”所以,真正能将图书出版和经营做好的人为数甚少。不说偌大的出版企业,就说图书经营的书店,做得好的都难得一见。

  六七年前,一位友人很兴奋地告诉我他要拥有自己的书店了,仅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他便成为一家书店的老板,且还是当地一个名为“创新”的连锁书店集团的分支。这位友人是学中国文学出身,早就想过这种每天在自己的书店里喝杯清茶、和不同的书客闲谈的生活。一开始也很是悠哉,与书客聊得巧了便以书相赠,店里也总是人来人往,看着生意不错。但经营了不过半年,他的书店就随着上头的创新集团破产而关门。关门当然不是因为他的慷慨赠书,而是因为创新集团迅速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且扩张的领域远远超出图书经营,既要种植杨桃香蕉来分农业一杯羹,又要开美食城沾餐饮业一点光。

  记得当时所有的创新书店都挂着“书籍改变人生”的横幅,那个执掌创新集团的企业家恐怕也曾想大作一番事业,有所影响。但不脚踏实地,只想更快地占据更多市场,只能“来得快,去得更快”。

  相反,龚曙光认为凡是文化产业类的企业经营都只能慢工出细活。他说不能只想着快速圈钱,因为文化产业不求立竿见影,不能出次品,更不能出伪劣产品——“从事文化产业会是一个对于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企业家良心更直接的考验。”这也是他从《潇湘晨报》创刊、中南传媒转企改制,到中南传媒上市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再到他被评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十年中踏实做事的基础。话说得简单,却很实在。

  企业家在谈经营目标时,对资本的说法总是很矛盾,经济人必然唯资本为重,但直白说追求资本又显得过于世俗,所以很多企业家干脆不讲自己对资本的热爱,只言为股东利益保驾护航。龚曙光不太相同,他毫不避讳地说,他喜欢纯粹的商人状态,作商人就要遵循商业的原则。

  但不知是不是中国企业家都不乐于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哪怕事实如此,也总会以时代或大环境来作为原因,这一点,或许与中国人的谦逊有关?做好图书出版很难,可龚曙光回顾自己从文人转变为成功商人的过程,他只说“或许是时代使然”,只说“我也就是一个时代的产儿”。

  不过,在同样的大环境中,成功者总不是多数。

  龚曙光看待企业上市,最先考虑的不是市值增加,而是得到良好的信誉和平等交易的机会,他说,“我现在跟人家去谈,不管是世界上哪个企业去谈,不再要拿一大叠资料告诉你,我是什么企业。”看得长远,或许才能走得更远。

  虽然龚曙光想做个纯粹的商人,但他的成功脱不开文人的“书生报国”情怀。做好企业不是唯一的目标,他说,“我们说书生报国,我们怎么报?作为一个文化企业就应该想办法让中国的价值观通过你的产品,你的平台,你的渠道,能够输出到那些你想输出的地方去。”

  追求资本,也追求责任。输出产品,也输出思想。一个“纯粹”商人的书生报国,便是如此。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