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专利拍卖捧捧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4 03:57 来源: 经济日报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部副经理盘进梅精神抖擞地从外地赶来,带着公司的18件专利;北京康邦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邦文特意调整了日程匆匆而来,怀着对心仪标的势在必得的信心;北京汉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专利代理人朱海波同样赶到,带着两三家“神秘”客户对他的业务嘱托……这些不同身份、不同目的的客人聚集在了日前举办的中国技术交易所第二届专利拍卖会现场。
参加过中国技术交易所首届专利拍卖会的朱海波敏锐地觉察到这次拍卖会的变化:“涉及的专利权人比较多,有一些国外专利,还有著作权的拍卖,另外在程序上也增加了网络拍卖环节。”与上届拍卖会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一枝独秀”相比,此次拍卖会可谓多家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间的“百花争艳”。
“花”是多了,可是否都能被有心人摘走呢?结果令人些许遗憾:与上届40%的成交率、近300万元的成交金额相比,此次现场竞拍的100项专利中仅有15项拍卖成功,竞拍金额100余万元。难道“花”不够香?现场的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并非专利不佳,而是许多专利的专业性太强,只有特定领域企业才能进行专业的价值判定,但这些企业不一定能够留意到拍卖信息。
如愿拍下多件意向专利的王邦文非常幸运,因为他能来此次拍卖会多亏了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副总裁罗明雄的牵线。“没有他们的推荐,可能就错过这次机会了。虽然也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购买到,但这种形式更加规范,买得更放心。”王邦文说。同在拍卖会现场的罗明雄始终没闲着,他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和在场客人进行交流,不放过任何一个介绍、宣传专利拍卖的机会。“我国的专利拍卖目前还处在艰难的起步阶段。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有这回事并且认识到它的价值,这是最难最难的。”罗明雄感慨道。
目前,专利拍卖热度不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师黄贤涛做出这样的分析:很多技术交易不单单看重专利本身,而是借助专利,获取其背后的研发团队的后续智囊支持。有些专利尽管拿到手,没有其产出者的跟踪指导,价值往往会缩水,尤其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也意味着要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
能否探索出一种“骨肉相连”的拍卖模式呢?就是将所拍专利与其产出团队进行适度捆绑,尤其对市场化、产业化潜力更大的专利来说,其产出者在将专利进行转让或许可后,仍能继续跟进专利实施,有效参与到市场链的形成中去。如此一来,买专利的人会更安心,不必担心“孩子”不好养;卖专利的人也能在参与产业化的过程中培养更敏感的市场嗅觉,为以后的研发充好电,岂不两全?
拍卖结束时,已经见不到盘进梅的身影。笔者突然想到了她在拍卖会开始前所说的话,“把它看做一个平台,多认识一些业内朋友,交流交流也很好!”她很可能已经在与新客户交流了。事实上,专利拍卖需要的就是多一些盘进梅这样的人,把专利拍卖看得更亲切一些,想交易可以来,不交易也无妨,多参与参与,听一听、看一看、聊一聊,让专利拍卖不再有距离感、陌生感,而是将其看做一个开放互动的信息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