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手机频遇质量门 消费者直呼“伤不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4 07:26 来源: 通信信息报■本报记者 于贵丽
高端智能机代名词iPhone4S和号称“顶级智能手机”的市场新宠小米成现阶段最红火的手机。 然而,却掩盖不住各种“质量门”的尴尬。iPhone 4S频陷“死机门”、“自燃门”、“回音门”……而小米手机则出现屏幕花屏、漏光、坏点多等问题,引发消费者不少质疑。
消费者直呼“伤不起”
能够拥有一部苹果手机,是众多人的梦想。每当苹果手机新品开售,“果粉”们购买的热情无不让人动容。而令人心寒的是,热情的粉丝们换来的却是不少与高价格不相符的质量问题。
iPhone 4S的电池续航问题一直饱受争议。据报道,日前有部分用户反映称,iPhone在使用最新iOS 5系统后,电池续航时间低于预期。对此苹果公司发布了iOS 5.1欲修复电池漏洞。但却被指只对个别机型有效,并且从苹果的iOS 5.1更新日志来看,iOS 5.1并没有提及是否修复了电池问题。另外,有用户反映,使用iPhone 4S通话一段时间后,声音传输质量便会开始降低,另一方也会出现回音,回音可能在通话几十秒后出现,也可能等十多分钟才出现。近日还有报道称,一部iPhone 4S手机在澳大利亚航班上无故突然起火,根据手机拆解分析,手机起火原因很可能与电池有关。另有人称,港版的iPhone 4S经常死机……质量问题让铁杆“果粉”们对苹果iPhone 4S的质量产生质疑。
8月16日,“小米手机之父”雷军在的发布会上宣布“顶级智能手机”小米手机诞生。10月20日,小米手机正式上市。自上市以来,小米手机的发货量在不断增加,第一周每天1000台,第二周每天2000台,第三周每天3000台,进入12月,每天15000台……但是,小米上市不久,开始被曝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掉漆、后盖变形、重启、漏光、电池没专门座充等。小米手机接踵而至的质量问题,让“米粉”们大呼“伤不起”。
创新背后,质量底线何在?
随着手机技术不断发展,其构造也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复杂,强大功能的背后隐藏着质量问题的困扰。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但其质量更是根本。热门手机频遇质量问题拷问着企业的质量底线,创新应用的同时,因忽略了质量之本,让企业面临不少发展尴尬。
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热门手机苹果代表着品位、时尚甚至富有。苹果的每一代都是创新的产物,是其层出不穷的创新应用和良好体验吸引了用户的眼球。苹果手机的销量在同行中相当耀眼。就拿中国区来说,据之前苹果发布的2011财年第四季度报告显示,苹果中国区营收达到45亿美元,同比增长270%,成继美国之后苹果的第二大市场。
但是,与苹果手机在全球越来越火成正比的是,其问题也越来越多。去年有“信号门”、“闹钟门”,今年更是有“翻新门”、“电池门”、“回音门”、“自燃门”、“死机门”等。据了解,iPhone 4S的主打功能Siri,一直备受业内人士推崇。但近日有反映,当用户提出一些复杂问题时,Siri系统会出现故障。许多iPhone 4S用户因此放弃了使用Siri。没有了质量保证,苹果何以能留住“果粉”的芳心?
如今,高端手机市场百花争鸣,苹果、诺基亚、摩托罗拉……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逐渐增多。另外,在诸多“质量门”的接连打击下,消费者的苹果观也在改变,谁愿意成为一个花钱买问题的“冤大头”?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厂商更应该注重质量,质量与创新并重,才是手机厂商的长远发展之道。
消费者权益被忽视
苹果的营销无疑是智能终端最成功的。全球不计其数的果粉,对新产品的顶礼膜拜,让苹果成为时下畅销当品,也成为各智能终端在营销上不断看齐的前辈;小米手机则是今年国内智能终端的新贵,不断接踵而来的“米粉”追随者伴随着小米的市场营销战略和媒体宣传形成了一股“跟风热”,小米的市场容易不断扩大,成为潮品。
然而,iPhone 4S的主打功能Siri,其智能水平并不是像苹果宣传的那么高;雷军所宣传的“顶级智能手机”小米,却频现质量问题……当今,过度营销是不少IT厂商普遍存在的问题。夸张、虚假而脱离实际的宣传,使企业陷入脱离产品、脱离实力“过度营销”漩涡的同时,也饱受消费者诟病。
市场热销背后引发的质量关注,无疑让质量问题在市场推广中不断被放大,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上位速度和销量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用户的感知、口碑才是关键,质量硬伤却将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
此外,售后服务也使不少热门手机在处理质量后继时饱受批评。产品需维护,需要有良好的售后和长期升级服务,但无论是国际大牌苹果、还是国内新贵小米手机,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很好、并及时找到解决的方法。手机是日常用品,一刻也离不了,一旦出问题,消费者的满意度无形又被大打折扣。
正如业内专家李易所言,小米此时应从“过度营销”的浪尖倒回来,扎实做好内功,用产品、服务来赢得更好的品牌美誉度。这适合小米科技,也同样适合其他“过度营销”的IT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