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监会重提寿险业转型 保险公司资产融资有望成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03:4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万涛 赵萍

   今年前十个月,我国寿险公司共实现规模保费9538 亿元,同比增长5.5%。但这一增速与过往动辄两位数的增幅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寿险业“转型”呼声再起。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寿险业将从过度高速增长向次高速增长转变,并将进入转型和调整期。”日前,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中国寿险发展与监管高层研讨会上表示。

   事实上,自2004年寿险业首提“转型”至今,保险业内已经三次明确提出转型。一位与会的保险公司高管说,今年行业对“转型”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全行业普遍增长乏力的局面,很难通过个体力量扭转,仍需政策支持。

   承压倒逼转型

   陈文辉感慨,今年以来,我国寿险业面临严峻挑战,甚至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压力还要大。

   究其原因,陈文辉认为,首当其冲是产品竞争力不强,同质化普遍、投资属性较强、保障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同质化不光是行业内部的同质化,寿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也有严重同质化问题。”陈坦言。

   此外,当前寿险业面临的挑战还包括渠道发展面临瓶颈、资本补充渠道有限、行业资产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等。

   前些年高速的发展状态,源源不断的保费掩盖了寿险公司的大部分风险和问题。一保险公司人士称。今年国外金融环境恶化,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再加上宏观调控、CPI高企,资本市场萎靡、银保新政,以及营销员队伍的波动等等,来自保险公司内外部的压力同时出现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很多痼疾被“一股脑”的暴露出来,行业也被逼到了“转型”的拐点上。

   “我认为寿险业必须通过转型或调整,顺应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大趋势。”陈文辉在是次会议上称。

   早在2004年,寿险业就曾提出过转型的思路。当时,中国人寿刚刚上市,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让行业对寿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及利润来源有了一些反思,然而当年的“转型”大部分停留在探讨和思考上。

   融资工具创新:资产融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保险业再度将“转型”提上议事日程,但并不彻底。“今天我们需要重拾结构调整的三原则,一是要做发挥行业核心优势的业务,二是要做有价值的业务,三是要做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险需求的

   业务。”陈文辉提出。

   可喜的是,监管层给出了一些方向。陈文辉在会上提出了监管上的一些新思路,例如产品创新方面,明年将积极争取税优政策支持,推进个人延税产品;择期放开传统寿险、健康保险、养老险等保障型产品的费率,通过定价市场的竞争机制,带动消费者、促进风险保障型业务的发展;推进并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机制。

   前述保险公司人士认为,造成今年寿险业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率倒挂”,2.5%的预定利率与银行存款,及其他投资产品动辄5%左右利率相比,吸引力严重不足,“即便是风险保障型产品,客户对返本付息的要求都非常高。”

   因此在他看来,放开预定利率迫在眉睫,争取国家税收政策支持,将是现阶段刺激保险消费最有效的外部力量。

   在渠道创新方面,陈文辉还提到,将鼓励和支持寿险业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创新,包括完善个人营销制度;鼓励银保深层次合作,放松团险渠道监管;鼓励电销、网销、交叉销售等新渠道发展。

   “(保监会)鼓励创新,并宽容对待创新带来的问题。”陈表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在会上反复提到将完善寿险公司的资本补充机制,并透露“保监会已经制定了一个资本补充机制的工作方案。”

   除现有的“老三样”股东增资、次级债、上市外,保监会还在研究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打开融资渠道,规范偿付能力的补充工具,包括财务再保险和资产融资,如用地产、房产进行增资等。

   以资产融资为例,之前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认可资产如何计量有严格限制,很多资产无法被计入的,一旦放宽管制,有望缓解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机,但市场认为这会在有限范围内进行。

   此外,如何利用金融工具进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与转移,也是目前保监会正在考虑的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