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社科院农发所原所长张晓山:农田水利每年投4000亿尚有难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5 03:4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孙春芳

   12月14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三农问题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

   从接近决策层的智囊机构那儿传来的消息是,明年一号文件还要说三农,这次聚焦的点则是农业科技创新。

   今年粮产实现“八连增”,喜讯传来,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因为粮食增产的背后是大量的水资源消耗和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染和令人担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带着这系列纠结而复杂的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原所长张晓山,听他一一道来。

   每年投4000亿之难度

   《21世纪》: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表示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是否有新意?

   张晓山:把钱投放到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这些之前遭到忽视而目前急需重视起来的领域,这一方面拓宽了国家投资的领域,另一方面,三农投入增加后,农民收入增加,也增加了内需。

   《21世纪》:年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都提增加三农投入,不过从纸面的文件到实际的执行,会否有所偏差?

   张晓山:去年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建设,提出10年内投资4万亿元,年均4000亿元,但落实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大。

   中央投资这一块,应该没有问题,前不久水利部的官员公开表示,中央投资已达1100多亿。难的是地方配套,一般的三农投资,中央投资多少,地方要相应配套,平均下来比率是一半对一半,这对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产粮大县来讲,很难。

   另外,10%的土地出让收益,因为今年的房地产形势比较严峻,地方土地出让金规模严重缩水,在总量减少的前提下,地方还要搞各种投资建设,能够用到水利的能否优先足额安排,不好说。这块目前还没有一个统计数字出来,但我估计,完成预定的水利投资计划,比较困难。

   《21世纪》:用于水利建设的土地出让收益统筹,从年初说到年尾,还没有眉目,这是否跟央地矛盾有关?

   张晓山:农业生产,涉及到两层关系,一是农民和国家的关系,农民关心的是种粮能否挣钱,他不管什么粮食安全,不挣钱了,地就抛荒,或者弄点口粮农业,够吃就行。

   因此要实行农产品的价格联动机制,要靠市场的激励作用,而非政治和行政的鼓动去劝说农民种粮。

   另一个层面,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历史上长三角、珠三角、湖广都是种粮食的,现在不种粮食,改“种房子”了。

   粮食都种到黄淮海平原这种农业生产先天禀赋不是很优越的地区。为了国家粮食安全,耗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漏斗区。

   农技推广亟待制度创新

   《21世纪》:这种靠大量耗费资源的粗放式粮食增产是否还能持续?

   张晓山:即使能继续,也不能再这么搞下去了。中央一直提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也不例外,目前这种耕作方式,耗费大量水资源,农田大量地施用农药化肥,造成严重污染,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21世纪》:目前农业科技这块是否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张晓山:问题还是很严重的,我们的农业科技,跟国外比,差距不是一点点,我去东北调研,那儿的农民,使用的种子,很多都是国外的,农机,轮胎都有一人高,美国进口的。

   为什么不用国产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零配件什么的样样不如人家,当然不用国产的了。我们的种子公司,全国8700家,10家上市,不过市场占有额和研发能力估计都比不上国外的一家公司。

   农技推广体系这块,由于盲目搞市场化,现在已经是网破、线断、人散。

   《21世纪》:农技推广要挨家挨户的去搞,没这个人力物力,这需要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是否制约了农技推广?

   张晓山:农民的土地没有所有权,只有承包使用权,这一权利,既是成员权,存在调整的可能性,又是财产权(用益物权),这一双重属性,导致土地流转既有可能性(基于财产权)又具有不确定性(基于成员权),产权确定不下来,流转不能大范围搞起来,集约化就谈不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