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邱林:垄断国企击中中国品牌的软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6 10:5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国际传播巨头WPP集团旗下的中外合资市场研究机构华通明略公司日前在北京公布了2011年度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50强榜单。尽管2011年世界经济大环境不佳,但根据华通明略的数据显示,上榜的中国品牌50强总价值增长16%,高达3250亿美元。不过,国有企业在榜单中占去了大多数席位。(12月15日《京华时报》)

  在这个榜单上,拥有超过5亿用户的中国移动位列品牌价值榜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国有四大银行。国有企业在前50强的排名中表现出色,既得益于政府的强烈支持,也因缺乏竞争对手。

  从国家的竞争力发展来看,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经济总量已升至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服装鞋帽等多达百余类的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在世界品牌排名中,中国的进步缓慢得惊人,截至目前甚至没有一个中国品牌进入世界百强之列。

  2011年8月,美国《商业周刊》公布前100名世界品牌榜单,其中美国企业超过半数以上,日本、德国、法国等也有数家企业上榜,而中国企业则“全军覆没”,无一上榜。事实上,由于《商业周刊》是以品牌价值对公司营收的贡献进行排名,而中国移动等品牌作为垄断行业,在品牌价值的计算上并未被相关机构所认可,所以最终未能入选。

  其实,真正的世界品牌是在全球市场上通过多年竞争“打”出来的,是市场选择出来的,背后躺着无数品牌的尸体,因而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国有企业的存在、发展、上市、壮大,基本上与市场竞争、选择无关,国有企业的行政性垄断主要表现为限制竞争、延缓产业技术升级、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干扰市场竞争秩序等。而且,政府热衷于通过行政指令来命名某些国企成为世界品牌,如中石化、中石油、宝钢、工商银行等。

  最具价值品牌不是行政指令指出来的,假如政府能指认最具价值品牌,全球最具价值品牌岂不是需要联合国来指认?这是中国无法产生世界品牌的原因之一,“大而不强”成为中国企业的“长期之痛”。

  国有企业的垄断击中了中国品牌的软肋,导致中国不能出现真正的世界品牌。当然,这还涉及到中国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中国想要培育世界品牌,就必须为垄断国企之外的民营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让其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否则,培育世界品牌将成为一句空话。(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