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浅析文化概念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1 01:0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胡润峰

  股市低位盘整,部分题材股不甘寂寞,文化传媒概念股近期表现不俗,老龙头天舟文化居高不下,新龙头浙报传媒跃跃欲上。这个概念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转型前景,资本市场热捧不为无据,但细究下来,对文化传媒概念股的炒作还需谨慎。

  对于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业界一般认为其重要背景是意在提振文化消费以扩大内需,并配合经济转型。但在这一点上,资本市场预期过高。

  内需首推房地产,其次汽车,再次家电。据某大型券商首席策略师的匡算,地产一年的销售规模是5万亿元,汽车销售规模一年是2万亿元,且都已形成漫长的产业链。而文化产业数千亿级的规模及其产业延伸度,则相去甚远。顺便说一句,这也是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必须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但又不能过快“去房地产化”的原因所在。

  文化传媒概念的另一重炒作逻辑则是文化传媒企业通过改制焕发活力,做大做强。问题是,在现有体制框架内,部分文化传媒企业已显示出相当强的市场意识和内生性竞争力,如湖南广电、南方报业、上海东方传媒等。想要进一步获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则需有更大力度的改革动作。但体制改革的空间,其实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大。

  由于文化传媒产业兼具事业属性和企业属性,目前的管理体制是双轨制。能够市场化的部分,已经充分市场化;剩下的地带,无论是对内容的控制,对人才的股权激励,还是外延式增长所需要的跨媒体、跨地域扩张,目前的政策信号是会进一步加强而非放松管理。

  进一步来看,文化传媒企业本身并非纯粹的商业机构,其价值更多体现在社会公信力、舆论引导力,盈利只是第二重要的事情。而对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回报才是正常的商业逻辑。

  更为吊诡的是,各地报业、出版业纷纷上市,但眼见的大趋势是,新媒体的冲击已令传统出版传媒企业有沦为“夕阳产业”之忧,面临极大的转型压力。

  当然,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文化传媒企业的自身努力下,2012年股市会涌现一批较好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其中不乏能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的优秀企业。如果想找到它们,就有必要梳理文化产业改革的逻辑。

  按照一位文化传媒产业研究员的分析,此轮文化产业改革,一个重要的逻辑是在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下,借助资本市场壮大中央文化企业、国有文化企业、核心文化产业(电视、报纸)的资金实力,进而提升主流媒体对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引导力和控制力。这或许能成为投资者的一个参考思路。

  (作者为本报编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