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升:解开利率市场化真正之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2 00:4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徐以升
“银行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银行利润要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温家宝总理对银行业高利润的表态可谓振聋发聩。
银行业高利润的本质原因是对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进行管制的利率非市场化。真正向银行业“高得不好意思公布”的高利润宣战,要真正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要搞明白所谓利率市场化难以推进的真正的“牛鼻子”。
本质上中国维持利率管制的根源在于由汇率管制而导致的资金双轨制。笔者以为,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要增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逐步放松汇率管制,并在当下允许人民币汇率贬值、允许资本外流,消肿过高的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冻结规模,为利率市场化真正创造条件。
中国货币当局为什么努力刻意维持人民币利率的垄断管制利差?这在本质上缘于央行一直在让银行体系参与承担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为了弥补这一成本承担,货币当局通过利率管制创造垄断利差,对银行体系进行补偿。
根据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截至2011年10月底,央行负债方“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规模高达16.2万亿元,这即是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的总体规模。这部分的资金利率水平为1.62%,低于银行体系的机会成本,即银行体系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06%(截至9月份,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根据笔者测算,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累计支付的准备金利息、央票利息等对冲外汇占款成本即高达1.08万亿元。为了节约对冲成本,从2006年年中开始,央行开始推行以存款准备金工具为主、央行票据工具为辅的外汇占款对冲结构,其直接结果是,银行体系通过机会成本的方式更多参与外汇占款对冲成本的承担。
高达16万亿元存款准备金规模,已经将中国资金体系“双轨化”。对于银行业而言,有大量存款被冻结于准备金体系中不能寻求市场化收益;而货币当局为了对此进行弥补,刻意维持利率管制。
这种“资金双轨制”所推动的“利率双轨制”,是认识中国利率管制的本源。而真正推动利率“去管制化”,必须真正解决资金双轨制问题。
现在恰恰是解决问题的机会。
“资金双轨制”的造成,是由于2003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凸显,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被严重改变,从过去再贷款等投放渠道转成外汇占款渠道,美元储备成为人民币发行的基础。资本流入过量,甚至超过本币发行需求,导致央行需要对冲外汇占款的巨额增长,推动了“资金双轨制”。
“资金双轨制”缘于资本过度流入、外汇储备过度增长,解决问题需要对此进行“消肿”。而当下即是最完美的时机。目前,在美元升值背景下,新兴市场整体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现象,人民币也未能例外。笔者以为,央行应该顺应市场走势,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不要加强购汇的资本管制、允许资本外流,减少外汇储备规模,同时,为了对冲资本流出对中国整体流动性的紧缩效应,央行应顺势配合下调银行存款体系准备金率水平,改变资金双轨制。
对于人民币汇率贬值,官方应该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有充分的自信,这只是类似于2008年下半年一样的短期市场行为,人民币中期仍然存在升值压力,在这种认识下,当前没有任何理由刻意维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
(作者系本报评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