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华平孙强:押巨注不跟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4 01:0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梁宵

  正值PE(私募股权基金)入冬、资本彷徨之时,美国华平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华平”)再一次逆市而动:认购海通证券H股2.1亿美元,这也刷新了华平对华企业的单笔投资纪录。

  作为进入中国市场最早的外资PE,近20年的本土探索并没有使华平“入乡随俗”。全球管理资产超过400亿美元的雄厚家底使其在中国PE市场中独树一帜:押巨注,不跟风,坚持长线风格。

  从早期的亚信、汇源,到后来的7天酒店、红星美凯龙、富力,华平一路过关斩将,也非一帆风顺。“做投资零失败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把损失降到最低,而且绝对不要重蹈覆辙。”华平中国掌门人孙强说,“做出稳健的、质量好的投资一定要花时间,尤其是在中国。”

  或与其过往的军旅生涯有关,孙强坚持不懈和雷厉风行的作风被外界传言成一个在董事会上“嗓门大,很强势”的资本大鳄。“在关系企业命运的问题上,一定要义正词严地提出来,没有商量的余地。”孙强说。而吃独食、蛮横、横冲直撞亦成为业界给孙强贴上的典型标签。

  先市场而动

  孙强的投资决定是否正确,恐怕要在多年之后才能见分晓。“作为长线投资的PE,就一定要看3~5年,甚至10年、20年的趋势。”

  近期的一个煤层气项目也是同样:尽管政策预期良好,但市场曙光仍未显现;在项目生产许可证迟迟没有到手的情况下,华平还是决定投资6500万美元,孙强坦言这需要相当的胆量。

  “在市场躁动之前抢占投资先机,在跟随者跟风时继续转战下一个领域,先市场热度而行。”这是孙强在中国PE市场摸爬滚打14年之后的投资原则之一。

  1997年,在华平进入中国市场两年之后,孙强即凭借“亚信一役”一举成名。当时的谈判几经曲折,其间还有“第三者”介入,但华平最终果断出手1100万美元成为亚信最大的机构股东。2000年,亚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24美元,当天冲到90美元;后来亚信股价曾冲高至110美元,尽管华平推出时未必获得如此高收益,但“亚信一役”让孙强名声大噪。其后,华平投资所到之处,无论是百货、零售、医疗保健,还是IT、房地产,投资风格亦展露无遗:先发制人,独来独往。

  不过,孙强并不认为华平是一个行事激进的PE,“我们强调先市场一步,但不追求绝对的标新立异。”孙强说,华平所选择的投资领域尽管宽泛,但都相对传统,这也避免了业绩的大起大落。“当年盛大的投资者一下子赚16倍之多,我们肯定达不到这个水平;不过做游戏的折腾这么多年,成功的企业不过十几家。我们在投资行业时,还是选择那些成功概率比较高的。”

  但记者观察到,华平一旦出手,一定是大手笔。据了解,目前华平在中国的投资总额为30多亿美元,但项目仅30多个,平均单个项目投资额度近1亿美元;几乎在每一个项目中,华平都是唯一或牵头的机构投资者。“公司股东太多,理念和意见很难统一,就会影响决策效率,使企业错过良机。”孙强如是解释。

  “做PE就应该老老实实找基本面好、今后5~10年都会保持增长的企业,将其培育成行业内的领导者。”这与国内众多PE的投资风格不同:国内众多PE流行“短小精悍”,资金运作期多则三五年,少则两三年。

  研究+感觉

  “我们坚持主题投资的策略,先不要跟我谈企业本身如何好,先要提供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命题出来。”孙强如是说。

  这是一个在华平内部约定俗成的论证链条:从大行业到细分领域,再到特定企业。投资红星美凯龙的“命题”是:房地产市场发展起来之后,老百姓的装修需求也会随之蓬勃,相应就需要一个规范的家居市场。

  孙强说,华平针对各个行业都经过长期的跟踪和研究,每年都会生成行业白皮书,用以指导投资方向。不过,“‘感觉’才是投资最终的决胜利器。”

  后者需要日积月累对企业的贴身分析。这个过程非常琐碎,比如跟企业一起出去见客户、参加企业的内部会议、跟所有的经理面谈,全方位了解老板如何待人接物,甚至跟他一起去度假,深入了解他的想法和目的,“如果他的野心不是想把企业越做越大,而是拥有一架私人飞机,投资这样的企业就要慎重。”孙强说。

  孙强告诉记者,华平的每一个项目都要经历1年半左右的考察时间才能最终决定,40多人的团队,这几年也不过是30多个项目。对于那些一年出手70多个项目的PE,孙强言谈中并不认可,“董事会都开不过来,如何对企业运营提供帮助?”

  花时间去了解团队、培养感觉,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退出时机的选择。“企业上市并不是退出的时候,我认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上市后起码还应该有三到五年甚至十年的好时光在前头。”

  但不容回避的是,尽管华平所投的企业都证明了高成长,但华平在退出时并非都获得了高收益。“稻子熟了不收,就会错过收获季节。只能通过对企业的长期跟踪和了解来提高对机会把握的准确度。”孙强直言,退出时机很难把握,需要直觉判断以及与管理层的密切沟通。“以银泰为例,上市以后股票下跌,华平继续买入,之后买进卖出几次,都收益颇丰。就得益于与管理层的密切沟通。”

  不过他始终认为,作为出资人,PE要掌握资本的话语分寸,“行业跨度太大了,PE不可能什么都懂,和企业一起把大的方向和规则定好,具体怎么做不应该多加干涉,否则会产生很多内部矛盾。”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资讯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