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元老、新兵悄然发力 汽车金融不愿做“扶不起的阿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6 01:1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刘霞

  几乎所有跨国公司以及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都早早布局中国的汽车金融市场,但始终收效甚微。日前,最早进入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元老”以及一批“新兵”悄然发力,这距2004年国内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的成立长达七年时间。

  业内人士分析,车市理性回落导致竞争加剧成为汽车金融公司这一轮发力的诱因,但前景仍难以捉摸。

  重金押宝

  在成熟的汽车市场,汽车金融是汽车厂商重要的利润来源。在国际市场上,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收益可占据整车利润的30%~50%,但在中国却始终未见起色。

  从2004年至今,汽车贷款渗透率仅从5%上升到10%,不仅与七年来车市增速相差甚远,甚至汽车金融公司的势头正在被迅速膨胀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所盖过。

  汽车金融这个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主角”不得不在中国甘当“配角”。而正是因为中外市场的巨大差异,深耕中国市场的车企们始终在寻找突破口。

  最早进入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元老”突然发力。近日,大众汽车金融(中国)宣布,计划在2018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0%,同时,计划每两辆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品牌的汽车中至少有一辆是通过车贷等其他金融服务产生,并计划成为二手车市场的主导者。

  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久之后,大众汽车金融(中国)会再增资8亿元,明年下半年,还会再增加12亿元投资。

  同样是在近期,两家新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进入公众视线。江淮汽车(600418.SH)发布公告称,公司要与桑坦德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汽车金融公司。

  而西部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重庆汽车金融公司则刚刚获得重庆银监会批准筹建。公司由庆铃汽车、渝富集团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三方共同出资,注册资本为5亿元。

  早在5月份,福田汽车便发布公告宣布拟出资1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银达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汽车融资担保服务业务。北汽股份也与中信银行共同签署了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

  “汽车金融公司主要是帮助汽车企业加快销售,提高新车周转速度。”汽车行业专家向寒松告诉记者。

  微妙的市场

  在今年车市惨淡的大背景下,汽车企业都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而通过旗下汽车金融公司做杠杆,提振业绩,则成为车企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不过,汽车贷款在中国汽车市场却像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在汽车贷款开办初期的2000年,由于个人征信系统尚未建立,商业银行和汽车经销商难以掌握完整的客户收入及信用状况,导致车贷坏账一度超过千亿元,2004年银行车贷全线撤退。

  2004年,银监会出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取代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规范的法治环境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来众多汽车企业。据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银监会共批准设立了13家汽车金融公司,包括丰田、通用、福特、大众、戴姆勒、标致雪铁龙、沃尔沃、菲亚特和东风日产在内的9家汽车巨头在华建立汽车金融公司。国内汽车厂商中,广汽、奇瑞等也在去年设立了汽车金融公司。

  虽然各家车企早早“占位”,但亏损却是各家金融公司的常态。

  受制于严格的监管限制以及国内汽车消费贷款意识不强等因素,汽车金融公司在汽车个贷和汽车金融服务方面业绩并不理想。

  国内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在2010年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中称,全行业截至2007年才首次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当年全国汽车金融公司盈利仅为1647万元。

  而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薄科满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也坦言,在2004年到2006年,公司的主要目标是学习如何去做中国市场。“我们是在银行业的车贷坏账率高达两位数的情况下进入这个市场的,当年我来中国时,我的老板让我专注于控制风险。”在中国工作了七年的薄科满回忆道。

  车贷渗透率上升速度缓慢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行业的现状。从2004年至今,七年时间仅从5%爬升到15%。与美国将近100%、欧洲60%的车贷渗透率相差甚远。

  据了解,目前国内汽车金融公司单个合同的利润很低,只有在业务量非常大的前提下,才有实现盈利的可能。

  在本来就处于低谷徘徊期的汽车信贷市场中,汽车金融公司还要面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虽然信贷门槛低,但利率、手续费都比银行高的汽车金融公司面临挑战。

  融资瓶颈

  汽车金融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汽车产业。不过,中国消费者信贷观念的变化以及日益完善的个人诚信体系让更多企业看到了希望。按照国际惯例,汽车金融是产业链中利润率最高的一环。更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将有5250亿元的市场容量。但要吃到这块诱人的“蛋糕”仍然困难重重,首先需要突破融资渠道这一瓶颈。

  据业内人士分析,全球汽车金融行业通常有四种融资途径,大概25%~30%来自于银行吸收存款,30%来自于债券市场,30%来自于资产抵押的债券,剩下10%~15%来源于在银行间的拆借。

  目前在中国市场,融资渠道几乎全部来源于银行之间的拆借。狭窄的融资渠道是汽车金融公司长远发展的瓶颈。尽管去年上海通用汽车金融公司获准发行了首单汽车金融融资债券,但金额仅为15亿元人民币,融资规模仍然很小。

  “在未来的两到三年之内,中国的汽车金融行业会有非常良好的融资渠道和多样的选择。”薄科满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他并未对未来做出明确的预测,“在2018年,中国的贷款渗透率会在15%到60%之间的某个地方。”

  由此可见,汽车金融在汽车行业价值链中担当绝对的“主角”仍不可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