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知进退才能成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6 18:18 来源: 潮商郎咸平谈中国经济形势、资本市场状况和企业应对策略
全世界唯有中国的投资市场是冰火两重天。冰:股市,“限购令”之下的楼市;火:汽车、奢侈品、古董、艺术品等一片火爆。
这是经济病态的表现(即以人生病为例,发烧为火;发冷盖棉被为冰)。目前政府所有的调控,就是给我们“生病”的经济吃大剂量的退烧药。若药不对症,将病入膏肓。
经济“生病”的原因——制造业危机
2011年,制造业的采购指数若低于50,即进入萧条。中国是自2011年7月份起,全世界制造业采购指数第一个低于50的国家,而11月份再次确认时,只有48,与欧洲相当。最新数据公布,8月份,中国国内100强百货超市的一般服装销售量下跌1.98%,扣去17%服装价格上涨因素,加权之后服装实际销售量下跌20%;今年11月,77家大中型钢铁厂利润环比下跌82.6%,销售利润破历史记录,只有0.47%;还有中国发电量,总装机容量9.6亿千瓦,实际发电量只有40%。同时,根据一些媒体调研结果,江浙一带服装企业全开工率不到三分之一,塑胶50%,橡胶60%,大豆榨油差不多30%,海宁皮革加工业60%。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
制造业危机的来源是:改革开放,将中国简单定义为制造业大国是非常错误的。
所谓制造业大国,即包括制造业的其它三大非制造环节,包括产品研发设计、渠道物流、关键零配件。谁掌控了这三个环节,谁就掌控了制造业的定价权,而我们却将其拱手让与欧美。制造业企业在其中获利颇微。以iphone为例,苹果公司掌控第一环节——产品研发设计和第二环节——渠道物流,替苹果创造价值360美元;美日韩台的硬件厂商,掌控关键零配件,一部iphone可创造187美元的价值;纯制造业的大陆,以富士康为例,组装iphone创造的价值仅为6.54元(RMB),是苹果的六十分之一,美日韩台的三十分之一。如此,扣去成本之后,利润可想而知。
丧失定价权,加上恶性竞争,使中国制造业困境加速恶化,利润大幅下挫。以南非世界杯使用的呜呜祖啦(喇叭)为例,这东西是在中国生产的,每个喇叭的利润只有0.1元(RMB),而奇瑞汽车平均每台赚132元(RMB)。
回顾第一次制造业危机,是在2006年下半年。由于丧失定价权,中国企业因恶性竞争导致利润大幅下挫,大量热钱退出制造业工厂,涌入资本市场,被用于炒楼、炒股、购买红木家具、买普洱茶等,从而导致2006年的“经济泡沫”。而这“泡沫”,就是2008年6月份广东、江浙制造业百分之二、三十倒闭的前兆。于是,一些分析人士就发言论称:只要在中国看到“泡沫”,那一定是更大危机的前兆。
制造业形势严峻——“三座大山”所致税费过重。
重复课税,企业上缴税款占税前利润的70%,收费项目有375种。
以淘宝事件为例:大超市VS小商店。大超市的税负比小商店轻,从而掌控定价权,以价格优势淘汰周边小商店,形成区域垄断;通过随意占用供货商资金,巧立名目随意乱收费这两种形式,一棒子打向供货商,打向制造业,另外一棒子通过拉抬零售价格打向消费者。(而香港,只有17%的利润税,不赚钱不交税。这也是香港没有大卖场的原因。)
淘宝的成功,是中国网购市场的畸形发展。中国的GDP不到世界的10%,网购去年却占了14%,今年占20%。这是政府税费过重的必然结果。淘宝此次增加技术服务费,打击了中小商家希望低成本经营的渴望。
在中国,如此重的税费,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
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成本过高。
2008年,在政府推动之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比例为3.7%;去年跌至0.6%。
以光大银行的“规则”为例,中小企业销售额2000万以上,资本金500万以上的企业中,仅有10%可获贷款。而其他小于该规模的企业,都被称为“微型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只能通过黑市、高利贷。从去年到今年12月4号为止,政府总共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利率。今年2月,中小企业抵押房地产的经营性贷款全停,黑市利率由当时一分利,涨至四分利。在上海,通常都要六、七分利。以四分利为例,一年的资金成本高达48%,是希腊的两倍,世界最高。如此,企业该如何生存?
劳动、土地、法制成本大幅上涨
首先是劳动成本。美国发表报告,由于劳动成本大幅上涨,以福特汽车为首的制造业企业,已有六家迁回美国本土。预计,制造业在2015年将产生拐点,迁入中国的企业将少于回流美国的企业。到2020年,回流美国的制造业将为美国创造上千亿美元的产值,以及320万的就业岗位。
实际上,我们的成本(薪资)只有美国的7%,但是,美国工人的效率是我们的3.3倍以上,将此加入考虑的话,2005年,我们的劳动成本是美国的22%,去年是31%,未来五年很可能会翻番,逐渐丧失劳动成本优势。
其次是土地成本。现在,我们一平方米工业用地的全国平均价格是102美元,上海179美元,深圳210美元。迁回美国的企业在本土的土地成本是:南部地区仅为13美元,旧金山附近为40多美元。
再次是法制成本过重。2008年1月份,《劳动法》仓促推出,最终导致政府、企业、员工“三难”的局面。
据专家预测,运输工具、电子设备与机械、家具、塑胶工业、橡胶工业(包括轮胎)、金属工业、机械工业、电脑工业八大行业将陆续迁往美国。这八大工业占据中国对美出口的70%。
我国制造业困境在于:没有定价权的制造业,加上“三座大山”,使得成本大幅上涨,利润大幅下挫,导致制造业全面危机。而投资营商环境全线颓化,则导致美国制造业回流美国。中国制造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美国通过定价权大战(汇率大战;成本大战,控制进口原材料价格),进一步打击中国制造业。
以始于2009年的汇率大战为例,仅9个月的时间,人民币升值,维持在6.8左右。综合以上因素,2009年,广东制造业的净利润不到3%。人民币只能升值3%,而美国却希望中国升值20%。
国家之间的博弈,中国最终让步。让步之一的结果是,允许华尔街进入中国,第一个拿到牌照的就是高盛公司。(股市暴跌的原因是高盛的“三国”运作:伦敦发消息,上海作掩护,新加坡赚钱)高盛的3500亿热钱,并没有进入中国;让步之二的结果是,2020年之前价值5万亿的新能源市场让与美国,其中包括8000亿的核能。
由此,中国似乎成了“不会谈判”的国家:进口价格越谈越高,出口价格越谈越低。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加速,外贸出口形势在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美国汇率大战中不容乐观。最明显的是:圣诞节订货量较往年少了20%,“广交会”出现冷清状况——首日开场参观人数5万人,比去年同期少了23%,其中百分之三、四十的企业零订单。
认清形势,早做应对
时下,成本大战,正打击着中国制造业。如棉纱价格翻番,使广东服装企业困难;今年一季度,铁矿石涨价60%,橡胶70%,大豆27%,肥料30%,农药20%,进口产品原材料全面上涨,使中国制造业举步维艰。成本价格大起大落的结果,是成本难以核算,使得很多出口厂商不敢接订单。
而世界性的金融海啸,使欧美的消费下降,从而影响中国的出口,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产能过剩,进一步打击企业家信心,促使他们将余钱投入资本市场,热衷炒楼炒股、买汽车、奢侈品、古董艺术品等投资,导致中国经济泡沫再现。近年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汽车家电建材下乡、银行信贷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几大政策的实施,使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的问题更为突出。其中,高铁、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资源浪费、产能过剩情况尤为严重。
中国产能过剩的种种表现,将导致经济长时间探底,并会带来系列危机。如过量发行货币,通过银行信贷,导致GDP虚高,中国各级政府将会陷入财政危机,并将导致中国股市暴跌;严重通胀,购买力下跌,企业付出代价,为政策调控“买单”。如此,还会带来后续危机:
银行危机——2011年上半年,中国2244家上市企业发布半年报利润9934亿,其中16家银行占一半,4954亿,市盈率仅5倍。这似乎是银行危机的前兆。
地产危机——逃避通胀的避险资金进入楼市,民营企业资金进入楼市,火山爆发,房价一发不可收拾,政府不得不推出“限购令”。
系列危机导致的结果是:多数老百姓减少消费,而14%的老百姓增加消费(如高端商品消费、投资收藏等)。中国消费市场出现了“M”,最高端和最低端商品销路较好,中档商品市场将萎缩。
在如此情形下,建议企业家:要重视差异化。不仅在产品品质和产品外观上要有差异化,同时,还要有资讯方面的差异化,有进有退,才能成功。对善于把握商机的潮商来说:知所进退,才有胜算。
(本文根据第六届大粤东企业高峰论坛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