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失衡源于外资在华加工贸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6 23:53 来源: 中国企业报杨帆
中美贸易不平衡,被美国利益集团通过国会炒作了十几年,早已被政治化,现“全球贸易不平衡”,其核心还是中国对美欧的国际贸易顺差,小背景是30年以来国际经济失衡,大背景有冷战结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美国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等。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是高储蓄。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手段把储蓄率提高到年均 36%,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反上升10个百分点,其基础是人口年轻、教育与科技的进步。4亿农村过剩劳动力以低工资占领世界市场,出口从1978年95亿美元到目前接近2万亿美元。中国的失误是过度追求国际收支顺差,而未及时推动产业升级和启动内部需求。
加工贸易使中国出口增大
美国掌握高科技未来,有长期竞争力。但西方社会已陷入高福利加利益集团民主的“福利民粹主义”之中。要纠正世界经济不平衡,他们就要降低消费和福利,但民主政治已丧失这个功能,只能互相转嫁危机,以危机或货币贬值等形式强制降低消费,达到平衡。危机是西方造成的,赖不到勤劳刻苦的中国人身上。
出口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加工贸易增长。所谓加工贸易指的是进口设备原材料,在国内加工再出口。加工贸易已经占中国出口的50%以上。加工贸易之所以迅速发展,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二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把劳动密集型和环境污染型产业搬到中国。这在一定时期有利于解决中国就业和外汇不足问题。
但随着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中国企业扩大了外国设备原材料和资源的进口,加工贸易比重没有大幅度降低。包括一般贸易在内,我国出口产品成本中,占有相当比重的进口,所以中国出口的增多,意味着进口也多。
就美国市场来说,以前是美国向日本转移技术,日本向东南亚和中国港台出口设备原材料,加工出口到美国,这些国家对日本贸易逆差,对美国顺差。
在过去的30多年来,港台企业基本迁移到内地,他们对美国贸易顺差就变成中国内陆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是顺差转移,对美国市场的份额没有影响,反而降低了产品价格,增加了美国人民的福利。因此美国国会年复一年的鼓噪,无非是一小撮利益集团和政客所为,不代表美国人民的经济利益。
某些发达国家不按规律出牌
在加工贸易中,很大一部分并非中国企业所控制,而是国际跨国公司所为,他们把加工车间搬到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把产品成本降低一半以上。跨国公司主导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贸易的大部分从市场交易行为,变成其内部的计划性产品调拨,即跨国公司把设备原材料运进中国,国际贸易统计为对中国出口,待加工增值20%—30%以后返销,就成为中国对他们国家出口。其实,这不过是一个企业分设在两国,造成统计上的国际贸易虚增,而掩盖了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统计不区分生产商国籍,只统计某国出口多少进口多少。但是,由于中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过大,而相当部分为外商投资,就不能只考虑生产和贸易,而不考虑利润分配。中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很大一部分为美国人在中国投资造成。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徐滇庆和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昕的详细统计,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大约有1/3是美国商人在华投资造成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越大,美国投资者得利越多。
中国生产就业的增加在统计上就是GDP的增长,这叫“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包括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设厂的生产额。还有一个指标我们多年不提,就是GNP,叫“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分配概念,即从GDP中减去外国投资者的利润,只表现中国人的所得。现在中国的GDP越来越大于GNP,说明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所得利润越来越多。
中国对发达国家贸易顺差,不仅使其消费者得利,而且也使其企业家和商人得利。但是,美国却找种种借口,反过来埋怨我们,真是“得了便宜卖乖”。事实上,有资格抱怨且要调整这种贸易格局的恰恰是中国。中国出口产品应该涨价,因为工资和环境保护成本增加了。
中国能够尽量消化涨价因素,关键是技术进步、品牌提高和新产品推出。比较利益是动态的,中国正在加速技术进步,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将超过农民工。西方社会自己丧失了竞争力,应改造自己的国民性,降低福利水平,学会辛勤劳动。
埋怨中国,既无道理也无用处。美国减少对华贸易逆差的最好办法,就是取消对中国几千种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
(杨帆,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有宏观经济、国际金融、涉外经济,特别在人民币汇率等方面有独到见解,同时涉及社会、文化以及国际问题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