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藏医发展面临人员短缺的瓶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7 06:00 来源: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27日报道:每天上午10点左右,75岁的藏医阿扎都会准时来到红星乡卫生院,穿上白色的医护服,开始为前来排队就诊的患者医治。这个习惯,在阿扎15年前退休之后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阿扎是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乡卫生院的前任院长,这个海拔3600多米的乡镇藏医院,长期处于医护人员短缺状态,为此,已经退休的阿扎不得不继续为患者看病。
记者在该卫生院的诊断室里采访了十几分钟,期间有5、6位患者前来就诊,这些患者多数是老人和孩子。
红星卫生院靠近213国道,交通相对便利,因此前来看病的患者人数较多。据院长介绍,有时候一天能来200多位患者就诊,这让医疗设备简单、只有7人值班的卫生院难以为继。
副院长卓科告诉记者,与红星卫生院类似,当地基层藏区卫生院普通面临医护人员数量少,工资低,年龄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藏医发展的瓶颈。
藏医:1块钱治好感冒
与设备复杂、价格昂贵的西医相比,传统藏医的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受到基层藏民的普遍欢迎。据介绍,当地人患病后,首先会考虑去藏医院看病,而不是看西医。
卓科副院长说,考虑到藏区牧民的家庭收入相对较低,医院在给他们看病时,会根据牧民的要求尽可能开价格便宜、疗效显著的药品。
“有些患者说自己没钱,问我能不能给开1块钱的药,我也给他们开。在我们卫生院,花一两块钱治好感冒是很正常的事。”卓科说。
据卓科介绍,与中医相似的是,藏医治病一般疗程相对长一些,也能做到根除病灶。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很多慢性病,“一个月疗程的药费往往也就只有10块钱。”
在卓科看来,藏医之所以价格便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医药不分”——医师同时也是药剂师,所有的医生都懂得用草药。在夏季植被茂盛的季节,卫生院里的医生们都会亲自上山采药材,然后回卫生院把药材加工成药品。这样就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负担。
49岁的藏族牧民出科告诉记者,他在12年前患上乙肝,在当地藏医院治疗了3年后痊愈,总共花费1000元钱。“如果去大医院,多花好多钱恐怕都治不好。”
现状:藏医队伍老龄化
62岁的红星乡卫生院院长八尔科,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记者赶到卫生院时,八尔科正在简陋的诊断室里,为几位患者号脉、查看舌苔,诊断病情。
据八尔科院长介绍,医护人员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院里最年轻的医护人员为31岁。由于人手不足,卫生院里的医生往往同时兼任财会、后勤等工作,除此之外,每天还要有人值夜班,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这就更加重了医院的人手短缺现象。
藏医理论相对复杂,且需要较长的实践过程,因此,藏医的培训周期较为漫长。卓科副院长说,很多中医或者西医的卫校(中专学历)只需要两年的学习就能毕业,然而藏医的卫校却需要四年以上的学习。
除此之外,基层医护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也是导致年轻人不愿学习藏医的原因之一。红星乡卫生院的平均月薪为2000元。在当地县城的小餐馆里,吃一碗普通的牛肉面需要12元钱,这个价格和成都没什么差别。
卓科副院长说,按照他的专业技术职称,如果在外地的大医院坐诊,光专家挂号费每人就要几十块钱。然而这基层卫生院,不仅没有挂号费,即使所有的诊疗费用加起来也差不多就是每位患者两三块钱。“在这里,大家都靠奉献的精神来支撑着自己的工作。”
卓科说,教他学医的老师曾经教导过自己,“医生不是商人,想发财就别当医生”。这种信念,使他在条件简陋的基层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着。
展望:藏医发展指日可待
若尔盖县政府官方网站显示,该县共有乡镇卫生院17所,设有病床181张。村卫生站97个,职工264人。
与红星乡卫生院相比,这些乡镇和村庄卫生院的设备和诊疗条件都相差不大,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现状突出。
若尔盖县藏医院办公室主任泽仁当周告诉记者,县卫生局近期计划培训50名藏医医生,这些医生将大部分赴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缓解当地医护人员短缺矛盾。
据新华社英文网站报道,为支持藏医藏药发展,西藏自治区计划做大做强藏药产业。西藏卫生部门于12月14日发布报告,称预计在2015年前,当地藏药产业的产值将实现翻一番,达到13亿元。
该报告称,将加强对藏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加强对藏药公司的扶持力度,力争在五年内打造两到三家资产超过3000万元的藏药企业。这些举措,都将有力支持藏药的发展。(中国日报社记者 安百杰 编辑 裴培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