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120家小贷公司 救得了温州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8 00:5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嵇晨
在金融改革创新的这条路上,温州从没停止过奔跑。
今年11月初,温州市政府宣布全面实施“1+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旨在让民间资本借贷合理化、阳光化。方案内容之一,是计划以公开招标形式,在三年内发展成立120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将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实行中心镇以上全覆盖。
计划公布至今,温州各界议论未有停歇,除了对地方政府努力推进金融改革、打造温州“资本之都”的想法持观望之外,另一个问题是,“资本之都”能挽救温州的经济吗?
民间资本观望
今年7、8月集中爆发的温州民间信贷危机,余波依然未了。在当地,零星依然可以听到有放高利贷的人跳楼、老板跑路等消息,用温州人的话说,现在是“有钱的观望,欠钱的发抖,要钱的抓狂,没钱的跑路”,在依然缺乏有效解决办法之前,惊涛骇浪的危机似乎演变成了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常态。
“温州的金融危机还没过去。”温州永嘉县瑞丰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潘献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原本很活跃的民间资本现在“元气大伤”,温州招牌式的企业资金循环链条出现断裂,借贷人的还款能力大大降低,导致他们很多时候“有生意也不敢接”。
对于温州市政府搭台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潘献勇表示“听说要从2012年才开始启动”,谈及是否会对他现有业务产生竞争压力或是否会考虑再拿牌照,他说“现在小额贷款的生意就已经很难做,不会考虑再做一家”。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却对本报记者表示很乐观,“如果政府能够把闲散在温州民间社会的千亿资本尽量集中吸收‘招安’,把借贷进行规范合理的管理,对解决温州地区的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贷款难是有帮助的”。
该方案的一大亮点是注明将改变以往通过申请发起小额贷款公司,而是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志在充分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并将留出一定比例的筹建名额向外地温州企业招标,引导温商将总部迁回温州。
“这的确很有吸引力,”一位手头现金流尚且宽裕的温州企业家对本报记者表示,“有兴趣,但还要看看。”据了解,在这轮民间借贷风暴中幸免的温州老板都心有余悸,变得非常谨慎,但在当前房市、股市低迷、实业利润低,以及投资渠道有限等现实情况下,钱到底放哪儿才安全,他们也很头疼。
更深的经济担忧
三年发展120家小额贷款公司,本应该是金融机遇盛宴,为何手握闲散现金的温州老板却心生犹豫?除了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担忧新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变身“披着合法外衣”做民间借贷,更大的隐忧来自对温州经济未来的悲观。
上述温州企业家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建议成立金融实验区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这个模式成功的假设性前提是,温州实体经济的资本收益率大于金融试验区提供的利息成本。”而温州东方打火机总经理李中坚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温州经济最大的麻烦是企业资产负债率太高,支出成本上涨、沉重税负等原因侵蚀企业的盈利能力。”
温州市统计局资料显示,温州市GDP在2001年至2010年实现了复合增长率约12%的“黄金十年”,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年GDP增长依然达到12.1%,但2011年前三季度温州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显示,前三季度温州GDP合计达2303.93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9.5%,其中企业利润大幅下滑明显。
谈到即将到来的2012年,几乎所有人都变得“不乐观”。周德文判断,“经济持续下滑是肯定的,温州企业要做好准备,日子会更加难过,因为2011年的危机还没有过去,民间借贷处于停滞状态,一向金融信誉口碑好的温州甚至出现了信任危机。”
“明年我们也不知道会怎么样,还是紧盯中央的货币政策有没有变化吧。”对再拿小额贷款公司牌照兴趣不大的潘献勇,也对2012年的经济不确定性心存担忧和谨慎。
地方政府的努力
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的温州,民间对政府的金融改革举措并非一片叫好。
有声音质疑,在温州经济结构性失衡越来越严重、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积重难返、借贷危机后个体私营经济比重下降等现实情况下,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民营资本集散中心”,就算大量新的“小额贷款公司”诞生,企业能否有效切实地获取到成本合理的贷款依然是未知数,或者这些小贷公司又可能升级成为另一种版本的“民间借贷”,改革创新可能最终只是一个“乌托邦”。
“即便如此,温州市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努力不可以被忽略,”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对本报记者指出,“金融改革并不是单独一个地方政府就可以做到的,现在温州市政府只是创造一个政策环境,推进温州地区的金融改革,除非中央政府有意扶持把温州作为试点,有意寻找突破现有金融市场垄断制度,那么温州金融的创新和改革才有更现实的意义。”
“温州式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金融垄断的制度有关,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狭窄,导致现金充裕的温州出现资本热钱化,只有使金融民营化、利率市场化,才能从根本意义上逐渐消除危机。”马津龙认为,现在政府从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多方面努力采取行动,是对现有局面的控制,制度性的改变任重道远,而在这个过程中,温州可能又将再一次成为“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