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痴情玉米心不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8 04:32 来源: 经济日报

  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这是一位74岁古稀老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努力工作的根源。

  1964年10月,大学毕业不久的程相文来到河南浚县从事玉米杂交种的繁育工作。这个地方,他一待就是一辈子;这项工作,他一干就是40多年。对于程相文来说,玉米育种事业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伴随着他从韶华到白头。

  育种工作涉及遗传、土壤、气象、栽培等多个学科。选育一个玉米品种,往往需要很多玉米材料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组合、鉴定、杂交。为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从1964年开始,程相文每年都要到南方繁育玉米种子。育种的试验田设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黎族区。当时农村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程相文就借住在老乡家里,白天下地育种,晚上对着煤油灯阅读科技资料,统计育种数据。

  在海南育种的第1年,程相文培育的8亩玉米种苗,先是遇上大旱,眼看8亩地里已经有半人多高的种苗就要枯死,他心急如焚,马上担起水桶挑水抗旱,挑一趟水来回4里地,程相文整整挑了14天。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口干粮,肩上磨出了血、脚上磨起了泡,他全然不顾,只管挑水,好不容易才缓解了种苗的干旱。然而,还没等他松口气,又下了一场暴雨,把种苗全淹了。程相文没有怨天尤人,他挽起裤腿,一盆一盆从田地里往外舀水,一连舀了7天水,最后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总算保住了玉米苗。

  程相文从事育种工作48年,在海南的种子田里度过了46个春节。孤独、寂寞、饥饿、炎热、蚊虫叮咬都没有动摇过他对玉米育种事业的执著。对程相文来说,生活条件上的艰苦从来都不足挂齿,唯有对于家庭和亲情的亏欠,使他产生深深的愧疚。

  从1959年结婚到1985年两口子结束两地分居,26年间他在家的日子“加起来不到1年”。1985年之后,每年也有一半时间出差在外。1987年父母过世和2007年爱人过世的时候,他都在异乡的玉米地里。噩耗传来,他忍着悲痛在玉米地里走了一圈,然后回屋里呜呜地哭,哭停了,抹把脸,又去玉米地了。玉米叶子沙沙作响,像是通了人性,化作温存的慰藉。

  “父亲的一生几乎都在玉米地里度过,家里天大的事比起玉米地也是芝麻般的小事。他总说,他一天都离不开他的玉米。”说起父亲,程相文的大女儿程新建五味杂陈。

  多年来,程相文凭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坚强的毅力,用自己的智慧、心血、汗水,孕育成一个又一个玉米新品种。他选育的“浚单18”在1998年至2001年参加国家和省级玉米试验,连续4年产量第一。他选育的“浚单20”在2000年至2002年连续3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夏玉米试验,产量获得三连冠。程相文还积极推进种质资源创新,从常规育种发展到航天育种、分子育种等现代化育种手段,注重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接轨,带领科研团队培育出10余个国家和省审定玉米品种,首创世界夏玉米15亩、100亩、1万亩、3万亩同面积单产最高纪录。他主持承担的星火计划、“863”计划、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河南省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文/本报记者 党涤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