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起步阶段的思考与困惑 访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周宏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8 07:58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郑玉君 周萃
拱形的天花板上悬挂着璀璨的水晶吊灯,幔形浮雕石膏线条让整体空间显得更通透明亮。越过黑色铸铁雕花栏杆,哥特式落地窗半开着,光线透过花式繁复、色彩明丽的彩色玻璃窗,轻柔地打在烫蜡处理的柚木素板上。这里就是让外界充满好奇和神秘的农业银行私人银行办公所在地——上海外滩二十六号。如今,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已被打造为私人银行集聚区,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的私人银行都云集于此。
私人银行在中国已走过5年发展历程,它取得了哪些发展成果?选择怎样的运营模式更有利于私人银行发展?如何看待私人银行“不盈利”的传言?……就上述问题,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周宏亮接受了记者专访。
私人银行起步的四个共同背景
目前已有11家中资银行正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但获得牌照的仅有农行、工行和交行三家。私人银行持牌经营与非持牌经营有何区别?
周宏亮认为,持牌与非持牌的“模式之争”其实对总行来说功能影响并不大,但对一个部门或业务经营方式影响很大。即便不持有基金、投行、保险、信托等资产管理业务牌照,私人银行同样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总部的相关平台,运作相关业务,但私人银行部的专业运作能力难以提高。国内私人银行都是从传统银行的框架下衍生而来的,虽然在发展战略和发展步骤的选择上有所差异,但都处于起步阶段的“摸索”过程中。
“考察中国的私人银行,我们要把它放在四个框架下考虑。一是传统商业银行框架,二是总分行制下建立的服务网络;三是零售银行框架;四是分业监管。”
周宏亮解释说,虽然大型银行都已经完成改制上市,但不可否认,中国银行业与现代商业银行还有一定差距。我们的商业银行更熟悉和依赖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对资本市场、资产管理还处于了解和探索过程中。从传统商业银行框架下衍生而来的私人银行,自然对资本市场、资产管理也比较陌生。
传统商业银行建立了总分行制的组织框架,私人银行如何在总分行制下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以农行为例,省行有数十个、地市支行有几百个,应该建立一支怎样的团队来服务客户、维护客户?私人银行与分支行之间应当确立怎样的收益分配机制?
“国内私人银行在零售业务框架下产生,零售银行的核心是建立有效渠道,实现产品销售最大化;而真正的私人银行注重财富管理,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提供一个开放式的产品平台,满足客户资产管理、财富传承、慈善等多元化需求。”
周宏亮认为,没有私人银行服务,零售银行的经营成果难以巩固,因为客户流失的风险是敞口,私人银行服务越多,敞口越小,风险越可控。
在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如何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跨行业需求?周宏亮认为,在加强本行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与第三方的合作。
“没有哪一家银行可以拥有‘全市场产品’体系,也没有哪一家银行可以保证它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所以私人银行应建立开放的产品与服务平台,把最好的产品和服务都放在自己的平台上,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
战略决策是关键竞争力来源于整合力
从2007年3月中国银行开设第一家私人银行部算起,私人银行在中国有近5年发展历程。各家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从大致相同的起点出发,哪些因素决定谁能走得更快些?
周宏亮认为,私人银行发展快慢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有些银行举全行之力发展私人银行,有些银行只是以部门之力发展私人银行,不同的力量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结果自然会不同。从现代银行业发展的趋势看,应当将私人银行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
“私人银行客户能迸发出数倍级普通客户的能量。一个私人银行客户虽然对全行影响不大,但对一个网点经营影响巨大,随着私人银行服务客户的增多,会有更多的支行网点感受到私人银行的作用。要做大做强私人银行业务,全行都将能感受到私人银行对经营活动的推动作用。”
遗憾的是,当前中国经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过程中,在“投资”这驾“马车”的强力拉动下,到处都是新工程、新项目,到处都有融资“饥渴”、信贷需求,面对充满诱惑的市场,商业银行很难将私人银行放入战略决策中加以实施。
周宏亮认为,整合能力是私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成功因素。整合,包括资源整合与流程整合。目前,商业银行都是“全功能”银行,投资、基金、租赁、保险公司等业务,都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总行的平台完成。但是,如何让这些功能部门为一个目标高效服务,这取决于银行的资源整合能力。流程整合,指通过前、中、后台流程整合,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行模式。
“这就如一个人持有各种从业证书资格,都受一个‘大脑’支配,实现行为的高效与合规的统一。”
周宏亮认为,国际先进私人银行的竞争力就体现在它们的整合能力上。通过“有形”的制度规章和无形的协作“文化”,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门槛有待商榷考核待完善
目前,各家银行将私人银行客户的门槛定义为“金融净资产8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这一标准参照了国外私人银行的标准,国外一般将私人银行客户的门槛定位为当地货币100万美元至200万美元之间。周宏亮认为,当前标准是否符合国内实际,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
“门槛高低取决于银行的服务能力和当地实际。如果我们还有‘剩余’服务能力,为什么不能将门槛降低一些,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服务?而且,从当前实际来看,中国富人还没有形成对特定银行的忠诚,这点和国外的情况差异很大。中国富人可能将资金分散在不同银行中,所以,当客户在一家银行的金融资产长期保持在300万元以上,能否将他纳入私人银行的服务范围?”
周宏亮认为,若私人银行客户门槛降低,有利于私人银行积累更多的服务经验,更好地探索服务模式。
对私人银行的盈利情况,曾有传言称,“开业亏三年”是私人银行的铁律,目前仅有两三家银行实现盈利。周宏亮不认同这种说法。一方面,私人银行业务是新兴业务,是一个服务功能,向功能要效益会影响功能发挥,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尚需评判;另一方面,盈利涉及内部核算,总分行多级经营的模式导致很多效益都体现在分支行,目前对私人银行业务缺乏科学、成熟的考核机制。
“私人银行服务的客户数、客户数的增加、客户群的稳定、私人银行所管理的金融净资产的增加,这些应当成为考核私人银行的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