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困境(书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泰勒·考恩所著的《大停滞》(The Great Stagnation)是一部影响力很大的书。这本书的文风堪为畅销书的典范:清楚、简短、具有鼓动性。
“美国处在动荡中,经济表现令人失望。”考恩写到,美国人的工资中值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增长缓慢,本世纪初的经济繁荣终成泡影,且“近十年来,工作岗位总数没有任何增加”。此外,“由于各种保障成本不断增加,我们面临长期的财政危机,我们依赖借债,我们宁愿任事态自行发展,也不愿直面问题、支付账单”。
对于美国的困境,考恩解释到:“至少从17世纪起,美国经济一直在享用‘低处易摘的果实’:不要钱的土地、移民带来的劳动力、强大的新科技。然而,在过去40年里,‘低处易摘的果子’开始不断消失,而我们假装它们仍旧在那儿。问题就出在这里。”
考恩的理论在细节方面或许谈不上完美。但从大致的推理过程和结论来看,考恩似乎是正确的。
那么,大衰退对于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究竟意味着什么?考恩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低处易摘的果子不多了,美国政治也随之变得十分艰难”;第二个结论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有钱”。实际上,考恩认为,美国人从公共和个人角度而言都制造出了过度的需求,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而美国人之所以想要借这么多钱,排斥高税收和低支出,很可能是对真实收入的增长步伐感到失望。金融行业在那段爆炸性增长期显然捞了不少油水,这既是“大停滞”的原因,也是后果。
现在,把目光扩大到全世界范围。这时,出现在我们眼中的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第一个好消息是,大部分经济体都远远落后于美国。第二个好消息是,参与科学发现、发明和创新的人员数量增加的空间也非常巨大。获取新知识或许难度更大,但完成此项任务可调动的资源,也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坏消息是,廉价资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曾经可以免费得到的东西,如今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零和政治,或许危险性要大得多。面对痛苦的选择,人类往往选择回避。对于那些存在市场交易的资源而言,这或许没有太大问题。而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资源(比如海洋和空气)而言,造成的问题要严重得多。
我喜欢这本书:以富有鼓动性的论点开篇,以呼吁加大科技投资结尾。这并不是说我同意书中的所有观点,实际上远非如此。但能够跳出金融失败或紧缩必要性这样的具体问题,看到远远超越这一切的经济大势是十分可取的。从长期来看,我们的未来有赖于好的想法。或许我们无法决定这些想法是什么,但我们仍然能够对其形成施加影响。
(FT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